简介:摘要目的对动静并治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及分析,为以后的治疗提供治疗依据。方法抽取在我院2012年至2013年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病患者80例,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并观察组患者采用动静并治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将得到的两组患者的疗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80例患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发现观察组40例患者恢复的有34例,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的有26例,总有效率为65%,可以看出采用动静并治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明显由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发现采用动静并治法治疗缺血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缺血性患者经济动静并治法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恢复,这说明采用动静并治法治疗缺血性脑病患者有着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利妥昔单抗导致的药物性肺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利妥昔单抗相关性药物性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9例有发热,11例有呼吸困难,其中3例有轻度ARDS,5例有中度ARDS,1例有重度.大多数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斑片状、磨玻璃样阴影,部分可见条索影,其中磨玻璃影在所有的患者均有看到。大部分患者均进行了3—9次的化疗,平均4.4个周期。末次输液至发病时间在2—21天之间。所有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1例好转,仅1例因重度ARDS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导致的药物性肺损伤的诊断为排他性,及时诊断及时停用相关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必须的。
简介:目的研究人参健脾丸辅助治疗脾肺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6例脾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OPD常规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予人参健脾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生存质量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肺功能、BODE指数。结果:中药组治疗后各项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中药组治疗后清蛋白、前清蛋白及胆固醇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中药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6MWD)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0.05)。2组患者治疗后SGR0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伙0.05)。2组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CD3、CD4及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改良呼吸困难量表(mMRC)、6MWD2个维度和BODE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BODE指数与常规组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参健脾丸辅助治疗脾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呼吸功能、住院时间及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4±0.3)d,平均通气时间为(7.5±0.3)d,呼吸衰竭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3±0.2)d,平均通气时间为(11.2±0.7)d,呼吸衰竭8例,死亡3例。两组各方面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并呼吸肌疲劳,疗效明显优于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部分脾栓塞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在血象三系复常、肝功能复常、改善症状、降低门静脉压力及提高存活率。方法选择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病例,进行部分脾脏脾动脉栓塞,并与常规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进行对比观察,观察时限为一年,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的三系变化,肝功能、临床症状、门静脉压力及存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血象三系复常方面、肝功能复常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近期疗效明显,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门静脉压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存活率方面,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对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能明显改善症状、恢复血象三系、恢复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提高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保留脾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手术方法来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68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脾胰联合切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保留脾胰清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6%;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7.6%和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和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保留脾胰切除脾门和脾动脉干淋巴结的手术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率,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的临床特点及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儿童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患儿16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5例儿童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年龄3~15岁,临床均表现有发热(100%),咳嗽(100%);所有患儿胸部CT提示双侧或单侧肺实变,合并不同部位的肺不张(100%),有胸腔积液5例;165例患儿胸部X线均提示肺炎,合并肺不张147例(89.1%);53例患儿进行纤支镜检查及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纤支镜下均见病变部位不同程度的黏膜水肿,支气管口痰栓,炎性狭窄。纤支镜灌洗组体温下降正常时间平均3.2±2.6天;明显低于对照组6.8±4.2天(t=11.34,P<0.01)。灌洗组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χ2=8.23,P<0.05)。结论:发热及咳嗽是儿童支原体肺炎并肺不张的主要症状,胸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病灶范围,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除了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早期应用纤支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能够促进肺复张,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并气胸的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切除双侧肺尖部大泡,术后经8~1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本组30例病例临床症状消失,胸部透视及胸部CT扫描无气胸及肺大泡征象,复查肺功能正常。结论通过对国内外双侧肺尖部大泡破裂所致双侧气胸的治疗研究表明,与传统后外侧切口、腋下切小切口、VATS同期开胸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法简单,不影响呼吸功能,对患者创伤小,愈合好,痛苦小,在基层医院无胸腔镜的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