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导向尿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在我院收治的尿脓毒症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74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37例,传统组与责任组的早期液体复苏指导原则不一致,前者以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为指导,后者则以血乳酸清除率为指导,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远远高于传统组78.38%,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与传统组相比,责任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均明显较高,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P<0.05)。结论:尿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以乳酸清除率为导向,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效果理想。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主要的靶器官为肺部,导致肺部渗出、实变,并可累及心血管、凝血等多个系统。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因呼吸驱动过度增强加重肺部损伤,甚至出现气胸;部分患者因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这些并发症均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进一步加重肺及其他器官功能的损害。重症超声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心、肺及其他器官的流程化评估,快速筛查低氧血症原因。此外,COVID-19患者出现"沉默型低氧血症",导致不能在早期及时发现重症患者的呼吸代偿程度。重症超声通过对膈肌活动的评估,可早期发现呼吸驱动增强,为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提供可视化诊疗依据,并在诊治过程中动态评估患者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质导向型细节护理在婴儿湿疹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的婴儿湿疹护理对象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试验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婴儿湿疹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特质导向型细节护理,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家长疾病管理知识掌握度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干预后护理结局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内复发率和影响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特质导向型细节护理应用于婴儿湿疹护理中,可显著提升家长湿疹管理知识掌握度,改善婴儿护理结局,降低复发率,提高婴儿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科技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得资源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也正是由于网络平台具备了传播速度快、资源丰富、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将网络资源引入,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而教育事业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网络中的教育资源融入到课堂中去,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为此本文从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着手,以问题作为导向对网络数据库构建方式进行分析,进而给予了网络教学资源库构建对策,以期望能够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护工分层培训的效果,为提高护工专业素养和临床照护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9年2月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75名护工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护工分层培训,培训前后比较护工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护士对护工工作满意度,患者及家属对护工工作满意度。结果培训后护工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雪意义(P<0.01)。培训后护理人员对护工满意度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工满意度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护工分层培训,提升了护工临床照护水平,以及护士、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 剖宫产孕妇实施 以问题为导向健康教育的 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88 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孕妇 44 例。对照组孕妇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孕妇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孕妇干预前后的 SAS 、 SDS 评分,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后 SAS 以及 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研究组干预后 SAS 以及 SDS 评分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剖宫产孕妇实施以问题为导向健康教育措施效果显著,产妇的负性情绪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呼吸内科2018年11~1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选取呼吸内科2019年4~5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目标导向模式下的护理交班表交班。比较两组的交班质量、交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信息质量、效率、互动与支持及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HE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交班表填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交班遗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的使用能够提高呼吸内科的交班质量,提高交班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问题导向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管道护理方法。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选取该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5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基于问题导向实施管道管理,比较两组管道滑脱、管道堵塞、管道受压折叠、管道连接错误、感染发生率、管道交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管道滑脱、管道堵塞、管道受压折叠、管道连接错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管道交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问题导向的管道护理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管道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术后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患者安全为导向的俯卧位通气护理指标体系,为临床评估、护理该类患者提供参考,为护理管理者提供质量控制与改进的依据,不断优化俯卧位管理,促进患者安全。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初步拟定指标,随后经过2轮专家函询,讨论、修改并最终形成相应的指标体系。在科室实施半年后,评估护理人员满意度以验证效果。结果最终形成危重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指标体系,包括9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71个三级指标。专家可信度好,护理人员满意度高。结论基于患者安全的危重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指标体系较全面涵盖了各项护理要点,具体效果有待在医院管理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从培训角度改进急诊气道管理,探讨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培训模式。方法根据以病人安全为中心的临床处理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流程,设计气道管理培训课程。课程以气道管理的CHANNEL流程为主线,重点讲述人工通气和氧疗技术,快速诱导插管技术。授课过程以临床处理流程为主线,采用实物展示、视频演示和事物联系的方法进行讲解。以自由报名或定向招生开课。课后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收集急诊气道管理课程学员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结果在全国13个城市举办了15场培训,参加学员566名。收到反馈问卷185份,单项课程内容,学员认为较难理解的部分前三位是氧疗(48人,25.9%)、CHANNEL流程讲解与演练(48人,25.9%)、快速诱导插管流程(47人,25.4%)。课后41人(22.2%)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140人(75.7%)部分改变了急诊气道管理的工作流程,4人(2.2%)依然采用原来的工作流程。结论基于临床流程为导向的急诊气道管理课程符合目前临床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临床岗位胜任力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