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graphy,PTA)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斑块旋切术等,已成为AS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支架植入术长期受限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BMS)植入术后20%~30%的患者会发生ISR,成为介入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1]。

  • 标签: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植入术 STENT 金属裸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RESTENOSIS
  • 简介:药物洗脱支架已经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重要选择,在显著降低再狭窄的同时,仍然存在发生支架内血栓的风险。本文介绍新一代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一爱克塞尔支架,关注其设计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创新特点。着重综述围绕该支架所进行的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其临床应用的近期和中期的有效性,以及具有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安全性特点。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生物可降解 涂层 药物洗脱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导冠心病药物涂层支架临床观察。方法收集42例患者使用进口药物涂层支架,41例患者使用国产药物涂层支架,41例患者使用金属裸支架者,对药物支架组与金属裸支架组两组患者以及国产药物支架组与进口药物支架组两组进行随访。结果三组患者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涂层支架相比金属裸支架具有较低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和MACE发生率,在远期预后方面更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裸支架 MACEDrug-coated st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涂层支架(DES)晚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纳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DES置入术后发生晚期血栓患者30例(血栓组)和置入DES1年以上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64SCT冠状动脉成像观测支架贴壁情况、支架置入部位个数及长度与直径,采集病史分析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0.0%vs.10.0%)、采用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比例(36.7%vs.13.3%)、分叉病变发生率(43.3%vs.16.7%)、多支架(>4)置入比例(33.3%vs.0)均较高;支架平均长度较长[(39.2±20)mmvs.(21.7±7)mm],同时支架平均直径也较大[(3.0±0.5)mmvs.(2.5±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栓组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ES晚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复杂病变、置入支架过多、过长等,同时还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抗凝不足等具有相关性.

  • 标签: 冠脉动脉造影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形成血栓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 球囊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球囊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球囊采用不同的药物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 球囊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 要:目的:以球囊导管为原材料,在球囊表面喷涂药物涂层后,再经过后处理,使药物涂层形成晶体状态,考察样品涂层性状以及在健康猪模型体内扩张后不同时间点血管组织残留量,以评估后处理涂层技术对于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 标签: 药物球囊 雷帕霉素 药物含量
  •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慢性闭塞病变 分叉病变 冠脉钙化病变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和普通球囊(POB)组(43例,45条患肢)。术中球囊扩张后残余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给予支架植入术。收集术后2年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描述两组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术中DCB组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6例,POB组10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与POB组患者相比,DCB组患者在术后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较好(P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对于支架内狭窄病变、股动脉病变或中度钙化病变的患者,DCB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情况良好,与PO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B相比PO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方面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在球囊的选择上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2例,以盲分法进行分组,使用普通球囊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41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管直径及长度、靶病变血管分布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即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最小管腔直径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晚期管腔丢失比对照组患者小(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对比在短期治疗效果方面对比效果相当,但远期疗效更为理想。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脉介入治疗中采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60例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普通球囊,观察组药物涂层球囊,对比效果。结果: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较长,晚期管腔丢失较短(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球囊应用效果确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在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8月-2020年8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进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30例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后的总结。结果30例患者经心脏康复护理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冠心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的患者,临床使用心脏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心脏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于血管外就诊中重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ASO的4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支架治疗ASO的46例做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血管管腔狭窄率以及术后5P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和血管管腔狭窄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有效率,可为临床患者提供一种优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紫杉醇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于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心内科行PCI术发现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18例患者应用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效果.结果36例患者均在6个月后参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再发心肌梗死,1例出现非本次治疗血管病变狭窄并再次行PCI术.观察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98±0.15)mm,与术后即刻直径(3.14±0.44)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对照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73±0.63)mm,比术后即刻直径(3.01±0.1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将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接受PCI术治疗后支架再狭窄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术后随访一年,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结果 术后随访一年发现研究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的差异(P>0.05)。 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与药物洗脱支架类似,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稍低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患者,值得应用。

  • 标签: 支架内再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药物洗脱支架 冠心病
  • 简介: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Cordis)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在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对2l例冠心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TM支架(Cordis)治疗,对16例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6个,4例右冠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4个,1例回旋支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置入CYPHER支架1个.观察药物涂层支架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及2-14个月随防期间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再次血运重建等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率为5%±3.5%,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支架近远段无新夹层,血流TIMI3级,临床随访2~14个月21例心绞痛消失,其中12例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CYPHER),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明显优于单纯再次扩张及首次置入普通支架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雷帕霉素
  • 简介:摘要相比于大血管,小血管病变植入支架后更容易发生晚期管腔丢失。为了克服药物洗脱支架的不足,药物涂层球囊(DCB)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比较DCB与DCB+裸金属支架、DCB与药物洗脱支架、单纯DCB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心病 小血管病变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OR=0.35,95%CI0.08~1.43,P=0.13)。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 标签: 心肌梗死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成形术,气囊,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