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在肝癌患者管理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于 2018 年 7月至 2019 年 10月我院收治 的 肝癌患者共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卒中并肢体障碍患者护理中,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的重要价值。方法:取72例脑卒中并肢体障碍者,因护理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常规护理患者为1组,行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患者为2组。结果:干预后,较之1组,2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较高(p

  • 标签: 脑卒中并肢体障碍 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 肢体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卒中并肢体障碍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收治的 98例脑卒中并肢体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奇偶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肢体情况,神经功能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 25.46±2.31),( 20.67±1.08),( 17.62±0.31),好于对照组( 20.53±2.54),( 17.51±1.05),( 14.76±1.28)情况( P< 0.05)。结论:脑卒中合并肢体障碍患者使用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治疗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医学研究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轨道互动护理干预 脑卒中 肢体障碍患者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式延长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边轨道式外固定支架治疗的10例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5~27岁,平均19.6岁。肱骨短缩伴近端内翻8例,伴肱骨近端内翻并后凸畸形2例;肱骨短缩6~11 cm,平均8.5 cm。上臂外侧置入半钉,安装单边外固定支架,于近端截骨后即时矫正肱骨近端畸形,中段截骨后予以缓慢延长。根据Cattaneo等制定的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5~41个月(平均20个月)。延长长度5~12 cm(平均7.5 cm);肩关节外展幅度平均为160°(130°~180°),比术前(平均90°)改善。9例患者延长区成骨良好,1例因延长区成骨不良,进行了自体髂骨移植后愈合。未出现钉道深部感染、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肢体功能根据Cattaneo等的标准:8例9侧肢体为优,2例为良。结论单边轨道式延长外固定支架是治疗肱骨短缩合并近端畸形的可靠选择,掌握外固定支架安装技术,防治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畸形 牵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道螺钉 骨质疏松症 腰椎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防风通圣丸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C18色谱柱(150 mm×3.0 mm,2.7 μm),以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的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Full MS/dd-MS2),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二级碎片离子信息,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mzVault 2.0质谱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对,鉴定防风通圣丸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2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33个、色原酮类13个、三萜皂苷类8个、香豆素类6个、环稀醚萜类5个、苯肽类4个、萜类4个、酚酸类3个、木脂素类3个、蒽醌类2个、生物碱类1个。结论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可快速、准确地识别防风通圣丸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防风通圣丸 含量测定(中药) 黄酮类 三萜皂苷类 香豆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