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微环境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对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JIC)的影响。方法取前列腺癌组织分离培养及鉴定CAFs,分别将(0、0.25、0.50、0.75、1.00 g/L)浓度的CAFs培养液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前列腺癌PC-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共同培养,采用荧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各组前列腺癌PC-3细胞缝隙连接(GJ)功能,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成功分离培养CAFs,前列腺癌PC-3细胞与不同浓度CAFs(0.00、0.25、0.50、0.75、1.00 g/L)共培养后,细胞内荧光恢复程度逐渐减弱[(49.40±5.42)%、(45.36±3.23)%、(36.57±3.95)%、(29.18±5.51)%、(21.81±4.58)%,F=18.067,P<0.05],细胞GJIC水平逐渐减弱,呈明显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9、3.313、4.531、6.734,P<0.05)。同时,各组CAFs中的Cx43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23±0.065、0.641±0.084、0.425±0.078、0.314±0.067、0.267±0.059。随着共培养CAFs浓度的增加,细胞内Cx43蛋白表达水平反而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7、5.084、7.589、8.997,P<0.05)。结论CAFs可下调前列腺癌PC-3细胞Cx4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β-catenin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腹痛及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收集26例IBS-D患者和26例健康对照的回盲部组织标本,记录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持续时间、腹痛评分及每周排便的次数。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各10只,采用结直肠扩张联合束缚应激的方法构建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采用腹部收缩反射(AWR)评估大鼠敏感性,记录造模成功后1 h内大鼠排便颗粒数。分别采用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法检测E-cadherin、β-catenin及Claudin-2的表达和分布,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隙改变。结果IBS-D患者肠黏膜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5和P=0.005),而Claudin-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免疫荧光观察和透射电镜可见IBS-D患者细胞间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结构破坏;E-cadherin、β-catenin低表达与IBS-D的腹痛评分呈负相关(分别为r=-0.463,P=0.017和r=-0.407,P=0.039),β-catenin低表达与IBS-D腹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58,P=0.019)。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黏膜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4和P=0.003),而Claudin-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8);E-cadherin、β-catenin低表达与IBS大鼠的内脏高敏感呈负相关(r=-0.639,P=0.047和r=-0.888,P=0.001)。结论IBS-D患者和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回盲部黏附连接和紧密连接的微观结构和蛋白表达发生改变,E-cadherin、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其与IBS-D患者腹痛评分相关,和大鼠内脏高敏感相关,β-catenin更与IBS-D患者腹痛持续时间相关。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β-catenin改变可能在IBS内脏高敏感及肠黏膜屏障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uper-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SMP)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在小儿肾结石治疗方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超声引导下行SMP和MPCNL治疗40例肾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SMP组(18例)和MPCNL组(22例)。SMP组男14例,女4例;年龄(7.9±4.4)岁;结石大小(15.41±5.63)mm。MPCNL组男14例,女8例;年龄(8.62±3.41)岁;结石大小(16.77±3.59)mm。对两组手术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特点。结果SMP组建立经皮肾通道时间为(10.75±2.70)min,较MPCNL组(19.68±6.95)min短,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SMP组与MPCNL组的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3.33%(15/18)和81.81%(18/22),手术时间分别为(83.33±46.72)min和(101.36±38.91)min,术后血红蛋白损失量分别为(7.59±7.51)g/L和(7.75±8.77)g/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SMP组出现Clavien Ⅰ级并发症1例(5.55%),MPCNL组5例(22.72%),均为术后发热,均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两组均无Clavien Ⅱ、Ⅲ级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B型超声随访1~2年,两组均无肾积水、肾萎缩病例。结论SMP与MPCNL对于儿童肾结石都是安全、有效的微创碎石方法。但SMP与MPCNL相比,通道更小,镜体纤细,更适合婴幼儿或盏颈狭小、下盏结石的患儿。
简介:摘要30余年来,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技术已成为轻中度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NIV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与人机连接方式密切相关,比如口鼻面罩、鼻罩、口罩、全脸面罩或头罩。20%~30% 的NIV失败是由于鼻罩或面罩的并发症和不舒适引起的人机不同步,使患者住院病死率上升3倍以上。NIV的不同连接方式在性能、舒适度和耐受性方面各有特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效果也有一定差异,本文主要讨论NIV连接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通道经皮肾镜(MPCNL)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PCNL)术中的肾盂内压力(IPP)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研究其相关性。方法将20例患有肾结石且已经接受过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后结石残留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由同一位主刀医师,分别施行微通道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穿刺开始前、碎石时、冲洗碎石时、手术完成时的肾盂内压力。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PCNL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34、0.01)。MPCNL组患者术后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较低(P=0.004)。在不同的手术阶段,MPCNL术中的IPP均明显升高。PCN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细胞比容下降高于微通道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MPCNL术中IPP水平较标准PCNL明显升高,行MPCNL时需要对充分考虑术中灌注压力,但两者术后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别。
简介:摘要维持正常的房水流出(AHO)是眼内细胞健康和视力稳定至关重要的因素。AHO的损伤可导致眼压升高、神经损伤并伴随青光眼的发生。了解AHO能更好地指导青光眼手术,促进AHO靶向药物的研发,进而改善AHO的功能。AHO通道造影是一种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类似的、应用荧光素或吲哚菁绿辅助显影AHO的眼前节造影技术,但其成像的是房水的排出轨迹而不是血流的运动。将造影剂引入前房,经房水循环,追踪造影剂的运动轨迹,捕捉围绕角膜缘360° AHO图像信息,可获得实时、动态的AHO影像资料。研究者先后研究了不同物种离体眼球的AHO特点,实时观察了非人灵长类动物活体眼球AHO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活体眼球房水引流的运动轨迹及变化特点。AHO通道造影技术作为一种AHO功能评估的新工具,为AHO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其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技术,本文就AHO通道造影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外沟通性静脉主要通道的结构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以"vertebral venous plexus" "pterygoid venous plexus" "emissary vein" "diploic venous" "extracranial venous outflow"以及"椎静脉丛" "翼丛" "导静脉" "板障静脉" "颅外静脉引流"为关键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检索1957年1月—2019年1月国内外有关颅内外沟通性静脉通道研究的文献,对该通道主要的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18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5篇英文文献。导静脉、板障静脉、静脉丛相互沟通并与颅内静脉窦沟通,形成颅内颅外静脉广泛的吻合交通。利用MR、CT等成像技术可明确病变与这些颅内外沟通性静脉通道之间的解剖关系,这对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及神经介入手术具有重要价值。这些静脉通道还参与了颅内压调节,并可能与多发性硬化、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结论了解颅内外静脉主要通道的结构功能及其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对于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及神经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颅内外静脉通道相对于颅内外动脉通道要复杂得多,其生理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经皮脊柱内镜凭借其手术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我国迅速普及,然而该技术通常在单一通道下操作,存在手术视野受限、器械活动范围小、工作效率较低等不足。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一个通道放置内镜并同时具备冲洗功能,另一个通道用于手术器械操作,与既往单一通道相比,具有手术视野范围更大、器械操作更灵活、学习曲线缩短、可使用术者熟悉的传统开放手术器械、术中透视次数更少等优势,目前已应用于颈椎、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关节突关节滑膜囊肿、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以及硬膜外脓肿等脊柱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 探讨对胸痛患者实施绿色通道的价值。 方法 :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4 月为纳入研究对象的时间,在此期间选取 40 例来我院就诊的胸痛患者,依照掷色子方法分组,各 20 例。对参照组胸痛患者未实施绿色通道,对实验组胸痛患者实施绿色通道。检验 2 组胸痛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确诊时间、停留时间、转运时间以及生命体征指标。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胸痛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95.00% ( 19/20 )和 60.00% ( 12/20 ),组间差异性显著( p < 0.05 )。实验组胸痛患者的确诊时间、停留时间、转运时间相比于参照组较短,生命体征指标相比于参照组较优, 2 组数据有明显差异( p < 0.05 )。 结 论 : 对胸痛患者实施绿色通道,将护理效果和质量均提升,使各种救治时间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聋哑儿童执行功能缺陷与脑功能连接间的关系及特征。方法从特殊教育学校招募28名聋哑儿童和27名人口学指标匹配的正常听力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分别选用磁共振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评估聋哑儿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在脑灰质体积之间的差异,采用功能磁共振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方法分析聋哑儿童与正常听力儿童脑执行功能网络内连接的差异,用执行功能测试工具评价聋哑儿童各执行子功能与听力正常儿童的差异。结果聋哑儿童的脑灰质体积在左侧角回(MNI坐标:-48,-72,45;700 voxels)、右侧顶上回(MNI坐标:20,-62,57;594 voxels)和左侧枕中回(MNI坐标:-32,-87,42;782 voxels)较听力正常儿童减小。聋哑儿童在左侧眶部额中回/左侧额下回(MNI坐标:-24,21,3;54 voxels)功能连接较听力正常儿童减弱。在行为学测试结果中,聋哑儿童在转换功能上较正常儿童存在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9,P=0.02)。结论聋哑儿童执行功能存在一定缺陷,其神经机制可能与执行功能相关脑区出现功能连接减弱及脑灰质体积减小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纤维连接蛋白结合蛋白A基因(fnBA)敲除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1)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影响,并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方法将野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NCTC8325与HMEC-1按100︰1比例共培养,实时定量RT-PCR检测共培养30 min、60 min和120 min时HMEC-1紧密连接成份ZO-1和Claudin-5 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共培养不同时间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的表达。构建fnBA基因敲除突变菌株NCTC8325ΔfnbA,以野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NCTC8325为阳性对照,观察突变株NCTC8325ΔfnbA与HMEC-1共培养120 min后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5的变化。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与HMEC-1共培养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 mRNA的表达在30 min、120 min时较对照组显著下降[30 min时与对照组比较:ZO-1:t = 4.104、P = 0.015,Claudin-5 mRNA:t = 2.802、P = 0.049;120 min时与对照组比较:ZO-1:t = 3.478、P = 0.025,Claudin-5 mRNA:t = 1.802、P = 0.261],但60 min时ZO-1、Claudin-5 mRNA的表达有一过性升高。与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8325共培养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发现在30 min时ZO-1和Claudin-5两种紧密连接蛋白较对照组表达显著下降(t = 33.6、59.03,P均< 0.001),120 min时ZO-1和Claudin-5两种紧密连接蛋白较对照组表达亦显著下降(t = 31.8、60.75,P均< 0.001);Western blot与免疫组组织化学结果一致。与突变菌株NCTC8325ΔfnbA共培养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在30 min和60 min时ZO-1、Claudin-5蛋白的表达与NCTC8325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在120 min时ZO-1和Claudin-5蛋白的表达较NCTC8325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O-1:t = 14.89、P < 0.001,Claudin-5:t = 7.008、P = 0.002)。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能通过下调紧密连接蛋白破坏HMEC-1紧密连接屏障,且其表面蛋白FnBPA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婴幼儿输液过程中在安全型留置针上连接无针输液接头与连接肝素帽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本院于 2019年 10月到 2020年 3月期间儿科收治的 12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安全型留置针依据接诊顺序,前 6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后 60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安全型留置针连接肝素帽,实验组安全型留置针连接无针输液接头,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组间患儿输液相关并发症数据分析,对照组患儿回血、针刺伤、堵管、静脉炎发生率为 13.33%,实验组患儿发生率为 1.67%,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0.05)。结论:在婴幼儿输液过程中,使用安全型留置针连接无针输液接头,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安全性良好的优点,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采用 MDT的应用效果。方法选 50例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术患者,根据随机盲选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检查后行介入术,观察组采用 MDT指导后再行介入手术。比较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术后血管再通率,肢体致残率、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术患者采取 MDT干预方案,能够降低血管堵塞率 ,肢体致残率,进 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具备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穿刺路径下建立不同大小皮肾通道的肾脏血管损伤情况。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80个新鲜猪肾,分别经正常肾锥体中心线(路径A)、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路径B)、融合肾锥体正中线(路径C)和肾柱正中线(路径D)4种路径穿刺,每条穿刺路径均分别建立F8、F12、F16、F20、F24和F30共6种不同大小的通道,依据穿刺路径及通道大小共设置24个实验组。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比较相同大小通道下4种穿刺路径的血管损伤情况,以及相同穿刺路径下不同大小通道的血管损伤情况。结果经路径A和路径B穿刺以损伤皮质层Ⅴ、Ⅵ级动脉为主。经路径C穿刺,通道内可见白色结缔组织包绕的血管显露,总体以损伤Ⅳ级动脉为主。经路径D穿刺,通道内血管密布,Ⅲ~Ⅵ级动脉均损伤严重。经路径A、B、C、D分别扩张至F30、F24、F16、F12时出现Ⅲ级动脉损伤。4种不同穿刺路径的总体动脉损伤程度在F8(χ2=8.259,P=0.041)、F12(χ2=12.610,P=0.006)、F16(χ2=15.386,P=0.002)、F20(χ2=16.288,P=0.001)、F24(χ2=16.068,P=0.001)和F30(χ2=10.298,P=0.016)通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D相比,F12(P=0.045)、F16(P=0.025)、F20(P=0.015)、F24(P=0.007)和F30(P=0.043)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C相比,F16(P=0.048)、F20(P=0.046)和F24(P=0.037)通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路径A和B相比,6种通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路径A穿刺时,F8与F30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经路径B穿刺时,F8与F24(P=0.046)、F30(P=0.027)通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肾柱正中线穿刺建立皮肾通道的血管损伤最严重,其次为经融合肾锥体正中线,经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和正常肾锥体中心线穿刺的血管损伤相对较少。经融合肾锥体一侧锥体的中心线、正常肾锥体中心线分别扩张至F24、F30通道时血管损伤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在 2018年度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选取 68例,随机分 2组:一组在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为观察组( 34例);一组在急救中应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为对照组( 34例);对两组患者的入院至初诊时间、初诊至转入专科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至初诊时间和初诊至转入专科时间显示观察组均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快速通道可有效提高救治效率和急救成功率,值得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