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龋病风险分级结合幼托机构综合健康管理防范低龄儿童龋病的效果评价。方法 为了探究龋病风险分级结合幼托机构综合健康管理在低龄儿童龋病方面的效果,本次的探究对象为本地区3-6岁儿童166名,以对照的方式划分两个小组,各83人。对照组采用现行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观察组根据低龄儿童龋病风险分级管理,之后通过补牙数与患龋率的观察指标可以得出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从补牙数与患龋率的观察指标显示,采用龋病风险分级结合幼托机构综合健康管理治疗的观察组数据要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龋病会导致牙齿敏感,还会引发牙齿疼痛的状况。如果采取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预防,实际效果不佳,而本文采取龋病风险分级结合幼托机构综合健康管理的方式,可以降低低龄儿童龋病的发病概率,有助于保障低龄儿童早日恢复口腔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针对低龄儿童龋实施的口腔综合措施是否有很好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于我院筛选的低龄儿童共计148人,并根据随机原则将他们进行分组,一组是参照组有74人,本组实验对象采用的是常规的预防措施即可;另一组是实验组有74人,本组实验对象则是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加入口腔综合措施内容,在实验期间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的龋齿患病率、口腔整体状态评分结果、饮食习惯与口腔卫生习惯评分结果以及实验对象家长对预防措施的满意度。结果 通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龋齿患病率为2.70%,而参照组患病的概率高达了12.16%,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且P<0.05;通过对实验对象口腔状态指标进行评分可知,实验组各项指标的评分结果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病患且P<0.05;而在对实验对象日常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进行评分时可知,实验组的评分结果相比参照组来说还是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与差异(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8.65%,相比于参照组的满意度72.97%来说,具有显著性差异且P<0.05。结论 低龄儿童本身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只有注重其口腔卫生,做好预防措施才能降低患上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可能,有助于低龄儿童的茁壮成长。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低龄儿童龋保健工作中实施口腔综合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口腔保健的低龄儿童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40例/组。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和常规检查,观察组行口腔综合保健,比较两组的保健效果。结果 ①口腔卫生习惯:观察组的含氟牙膏使用率、早晚刷牙率、刷牙时间>3min率、饭后漱口率、口腔定期检查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100.0%、97.50%、100.0%、95.0%vs90.0%、87.50%、85.0%、87.5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口腔患龋指标:干预后观察组的因龋缺失、乳牙龋坏、龋均值、因龋填充数量均小于对照组[(0.46±0.12)、(2.74±0.16)、(3.05±0.17)、(0.78±0.13)vs(0.78±0.14)、(3.46±0.18)、(3.85±0.24)、(1.3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龄儿童接受口腔综合保健不仅可以使其延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也可以降低儿童的患龋指标,降低患龋率,综合优势显著,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下接受龋齿治疗的重度低龄儿童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儿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分析其治疗前后患龋特点,并探究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风险因素。方法纳入83例2~4岁、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接受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的S-EC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7、13个月采集其口腔检查、临床诊疗内容和调查问卷信息。统计分析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和口腔保健习惯等在治疗后无龋和再次患龋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统计分析治疗后再次患龋特点及龋坏类型(分为再发龋和继发龋,前者指对原发龋病灶进行修复后在同一牙齿其他部位发生的龋,后者指在已有修复体边缘或底部发生的龋)。结果在完成7~13个月随访的70例患儿中,29例(41%)在13个月观察期内保持无龋,41例(59%)在13个月观察期内出现个别牙再次龋坏。全身麻醉下龋齿治疗后除下颌乳切牙外其他牙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再次患龋,其中上颌乳切牙以继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和12),上下颌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均较高(上下颌乳尖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2和6,上下颌第一乳磨牙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6和12),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以再发龋为主(再发龋和继发龋牙数分别为19和5)。治疗后再次患龋牙面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乳磨牙邻面(37)、乳磨牙面(28)、乳尖牙邻面(13)、乳磨牙颊舌面(12)、乳前牙唇舌面(10)、乳尖牙唇舌面(8)和乳前牙邻面(5)。治疗前龋坏程度、临床诊疗内容和患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在治疗后保持无龋和再次患龋的两组儿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和口腔保健习惯方面,治疗后7和13个月随访时患龋组甜食摄入频率均显著高于无龋组(P<0.05)。结论2~4岁S-ECC患儿全身麻醉下治疗后有较高的再患龋风险,定期复查维护十分必要;复查中应着重预防和治疗乳磨牙新发和继发龋坏,以及乳前牙继发龋坏;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是治疗后再次患龋的重要风险因素。
简介:[ 摘要 ] 目的: 对化学机械去龋法在儿童龋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作探讨。 方法: 此次研究中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我院 2016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收治的龋病患儿 100 例)均分为 2 组:选择传统机械去龋法为对照组患儿治疗,选择化学机械去龋法为观察组患儿治疗;将两组患儿的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去龋效果比对照组优, X 2 =6.9843 、 P < 0.05 ;观察组去龋总有效率 96.0% 比对照组 80.0% 高, X 2 =4.7321 、 P < 0.05 。 结论: 儿童龋病治疗时选择化学机械去龋法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