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最深层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力举措。无锡市中医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创新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及品牌塑造,打造了中医医疗机构传统医药类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无锡样本”和“无锡经验”。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眼贴在非头面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眼部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 6月~2020年 10月于我院行非头面部全麻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3M胶布粘贴保护眼部的方法,观察组术中采用自制眼保护贴保护眼部的方法;比较2组术后48h双眼发生异物感、双眼干涩、疼痛等眼部不适症状;睫毛有无脱落,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眼部不适症状;睫毛脱落;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P<0.01;P<0.05)。 结论 采用自制眼保护贴对非头面部全身麻醉患者术中进行眼部保护,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的发生,同时能很好地保护患者的睫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吞噬细胞最初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其参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炎性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并非单一的促炎细胞,还通过介导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参与细胞迁移与吞噬、极化转化分泌神经保护因子以及影响突触可塑性等功能发挥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本文针对小胶质细胞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调控小胶质细胞非促炎作用的相关细胞因子进行综述,为后续干预创伤性颅脑损伤进程的相关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吞噬细胞最初被认为是促炎细胞,其参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炎性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并非单一的促炎细胞,还通过介导神经元自噬和凋亡、参与细胞迁移与吞噬、极化转化分泌神经保护因子以及影响突触可塑性等功能发挥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本文针对小胶质细胞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调控小胶质细胞非促炎作用的相关细胞因子进行综述,为后续干预创伤性颅脑损伤进程的相关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期间,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通过将两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进行对比,在血小板聚集率方面,观察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具有统计秀尔意义(P<0.05);在血小板水平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本1(NEAT1)的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功能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1组和2组及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每组15只。构建小鼠控制性皮层撞击(CCI)模型模拟TBI状态,并通过侧脑室内注射腺病毒载体对NEAT1水平进行干预。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及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1周内及14~21d时神经功能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空白对照组小鼠皮层含死亡结构域的p53诱导蛋白1(Pidd 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6 h、1,3,7 d的表达。TUNEL法检测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伤后第3天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及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Pidd1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组、NEAT1上调组及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第3天Pidd1、caspase-2、细胞色素c(Cyt c)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4.9±1.0)分]比较,NEAT1上调组伤后第1天NSS[(3.5±0.7)分]显著降低(P<0.01),NEAT1下调组[(5.0±1.5)分]显著升高(P<0.01)。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20.1±5.6)s]比较,伤后第19天NEAT1上调组寻找平台时间[(10.9±2.8)s]缩短(P<0.05),NEAT1下调组寻找平台时间[(30.7±6.2)s]延长(P<0.01)。Western blot提示,空白对照组Pidd1、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第3天表达明显升高(P<0.01)。通过TUNEL得到伤后第3天NEAT1上调组神经元凋亡率[(18.0±2.7)%]明显下降,而NEAT1下调组[(63.0±8.6)%]明显升高(P<0.01)。伤后第3天免疫荧光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AT1上调组神经元胞质中Pidd1蛋白表达[(22.7±2.2)%]减少(P<0.01),而NEAT1下调组[(72.7±7.0)%]显著增加(P<0.01)。伤后第3天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AT1上调组Pidd1(0.5±0.0)、capsase-2(0.3±0.0)、Cyt c(0.5±0.0)及caspase-3(0.4±0.0)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NEAT1下调组结果则完全相反。结论TBI后NEAT1通过调控Pidd1-caspase-2-Cyt c,减少caspase-3活化,抑制神经元凋亡,这可能是TBI后NEAT1保护神经功能的机制之一。
简介:摘要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发生、发展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这种转录本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参与了染色质修饰、转录激活、转录干扰等调控过程,且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具体表现为表达上调或下调。目前关于lncRNA的研究层出不穷,其在NSCLC的诊断、临床治疗、耐药研究以及预后评估中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围绕lncRNA的概述、NSCLC相关lncRNA表达上调或下调机制、NSCLC临床治疗及耐药相关lncRNA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贝伐珠单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吉非替尼单药治疗,观察组实施贝伐珠单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21 d为一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两组均接受至少为期1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水平及免疫功能。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期后,观察组总控制率(82.5%,33/40)高于对照组(60.0%,24/40),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VEGF、BFGF均降低,且观察组VEGF、BFGF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CD4+升高、CD8+降低,且观察组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但对症治疗后未影响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NSCLC患者效果高,可获得较高的控制率,能有效下调VEGF、BFGF水平,提升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60例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吉非替尼治疗组(30例,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和联合治疗组(30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6个月总生存(OS)率。结果吉非替尼治疗组临床控制率高于联合治疗组[76.7%(23/30)比50.0%(15/30),χ2=4.593,P=0.032]。两组治疗前CEA、CYFRA21-1、NS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吉非替尼治疗组CEA、CYFRA21-1、NSE水平分别为(902±41)μg/L、(3.1±0.4)ng/ml、(17.7±2.3)ng/ml,联合治疗组分别为(999±51)μg/L、(4.0±0.5)ng/ml、(19.4±3.1)ng/ml,吉非替尼治疗组均低于联合治疗组(t=7.441,P<0.01;t=7.459,P<0.01;t=2.486,P=0.016)。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NS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皮疹、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蛋白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7%(8/30)比23.3%(7/30),χ2=0.089,P=0.766;16.7%(5/30)比13.3%(4/30),χ2=0.131,P=0.718);30.0%(9/30)比26.7%(8/30),χ2=0.082,P=0.774;10.0%(3/30)比13.3%(4/30),χ2=0.162,P=0.688]。吉非替尼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OS率为93.3%,联合治疗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228)。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可增强抗肿瘤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含量,且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吉非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常规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常规组患者选择单一吉非替尼治疗,试验组患者选择吉非替尼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并比较其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Cyfra21-1、CA125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采用吉非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既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又能阻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值得持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1例49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Ⅳ期接受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二钠0.8 g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30 m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第1~4天,21 d为1个周期;同时给予靶向治疗,吉非替尼口服250 mg、1次/d。在第3个化疗周期停药第10天、服用吉非替尼第59天,患者出现头晕、视力下降。眼科检查结果为视网膜出血、眼压升高,考虑可能与吉非替尼有关。因患者病情需要,继续原方案治疗,同时给予降眼压和恢复视力治疗。继续原方案治疗第4天,患者头晕症状稍有好转,但视力未见改善;第10天视力仍未恢复。此后患者失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