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暴露对后代肾脏的毒理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只孕鼠在孕期14~18 d分别随机予以850 mg/(kg·d)的DBP处理3只孕鼠为染毒组,另外3只孕鼠予以等剂量的玉米油处理为对照组。在产后第1天分别随机收集各组6只子代鼠的肾脏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肾脏自噬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定量分析验证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在肾脏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肾脏组织中Hedgehog信号通路上的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在体外实验中,分别予以Hedgehog信号通路的抑制剂索尼德吉Sonidegib及激动剂重组音刺猬蛋白(SHH)处理NRK52E肾小管上皮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的自噬水平。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结果IHC提示染毒组Beclin-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2.37±0.12比1.00±0.10,t=15.190,P<0.05),蛋白印记及其定量分析显示染毒组Beclin-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20±0.104比1.00±0.01,t=3.317,P<0.01)。同时,Western blot及其定量分析表明,暴露组Hedgehog信号通路标记物Gli1和Ptch1表达低于对照组(1.00±0.15比0.43±0.09,t=5.644,P<0.01;1.00±0.01比0.35±0.10,t=11.20,P<0.01)。RT-qPCR也提示暴露组Gli1和Ptch1表达低于对照组(1.00±0.18比0.51±0.10,t=4.122,P<0.01;1.00±0.10比0.62±0.08,t=5.140,P<0.01)。体外研究证实当加入Hedgehog抑制剂Sonidegib后,实验组的NRK52E细胞自噬指数(LC3Ⅱ/LC3Ⅰ)高于对照组(0.49±0.11比1.25±0.05,t=10.890,P<0.01),而当加入其激动剂SHH后,实验组的自噬指数低于对照组(0.49±0.11比0.36±0.09,t=11.260,P<0.01)。结论孕期DBP暴露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引起后代肾脏发生自噬,从而可能引起肾脏相关疾病。
简介:摘要: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是一种常用的塑化剂,广泛的应用于日程生活的塑料中。塑料的大量使用,使其在环境中的污染增大,其危害性主要干扰生物内分泌系统,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一种简单快速的方式检测其在环境中的含量,而荧光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这种特性。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分析物具有高的选择性,荧光传感器对分析物具有高的敏感性,把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对特定的分析物快速识别。本论文通过使用氧化锌量子点、异硫氰酸荧光素和不同发光颜色的碲化镉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异性识别,分别制备了对DEHP敏感性识别的的荧光分子印迹传感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暴露水平对不孕患者早期助孕结局的影响及其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10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因输卵管因素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的患者,根据病历号尾号抽取单号的112例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尿液中DBP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丁酯(mono-n-butyl phthalate,MBP)的浓度,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尿液中MBP水平与不孕患者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囊胚形成率等早期助孕结局的关系。同时将40只3周龄清洁级ICR雌性小鼠简单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玉米油)组和低、中、高剂量DBP染毒组(300 mg/kg、600 mg/kg、1200 mg/kg)四组,每组10只。将各组雌鼠促排卵与非染毒雄鼠合笼后,取受精卵,比较各组间胚胎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和着床位点的差异。结果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患者尿液中MBP浓度与受精率、优质胚胎数、囊胚形成数及囊胚形成率呈负相关(P=0.01、P=0.04、P=0.03、P=0.05)。DBP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小鼠受精后胚胎卵裂率[58.38%(115/197)、43.42%(99/228)、36.60%(71/194)]、囊胚形成率[54.78%(63/115)、44.44%(44/99)、39.44%(28/71)]及胚胎着床位点数(12.20±3.03、11.80±2.68、11.60±2.41)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87.12%(142/163),P<0.001;86.62%(123/142),P<0.001;16.80±0.84,P<0.001)。DBP低剂量组卵裂率高于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DBP低剂量组囊胚形成率高于DBP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DBP染毒的三组小鼠之间胚胎着床位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P暴露与不孕女性临床结局存在相关性,且DBP暴露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产生毒性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草酸二甲酯(DMO)中毒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非透析治疗的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于2020年7月,对4例急性DMO中毒患者的职业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事故后现场调查可见工作场所内有大量白色DMO晶体。4例患者同时、短期内接触DMO后急性起病,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腰腹部绞痛及夜尿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均显示急性肾损伤,起病时患者血肌酐119~835 μmol/L。早期予以休息、保护肾功能、水化碱化尿液等治疗,同时均给予百令胶囊治疗。4例患者症状缓解,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临床预后良好。结论急性DMO中毒导致急性肾损伤主要以低比重尿、无菌性白细胞尿等肾小管间质病变为主,早期积极治疗,临床短期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上的具体疗效。方法:于本院内分泌科2020年1月份到2021年1月份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8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格列奈单方治疗,针对2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从胰岛素指标、血糖水平予以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OMA-β指数分别为(3.46±0.12)、(4.67±0.24),空腹胰岛素(16.24±2.13)mmol/L、(12.01±2.01)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3.63±0.35)、(2.56±0.53);空腹血糖(10.23±1.74)mmol/L、(7.94±1.23)mmol/L,餐后2h血糖(13.24±2.45)mmol/L、(10.02±2.03)mmol/L,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联用,有利于强化2型糖尿病的疗效,且巩固控糖效果,可将其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间段在2019年5月~2020年11月,入选患者共80例。将其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40例。研究组采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研究组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65及相关细胞因子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苯并(a)芘(BaP)致大鼠肝功能损伤中的作用,为丰富DBP、BaP致大鼠肝脏损伤的机制提供支撑。方法于2019年9至12月,将160只SPF级SD大鼠按性别、体重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玉米油)、DBP 50 mg/kg(DBP50)组、DBP 250 mg/kg(DBP250)组、BaP 1 mg/kg(BaP1)组、BaP 5 mg/kg(BaP5)组、DBP 50 mg/kg+BaP 1 mg/kg(DBP50+BaP1)组和DBP 250 mg/kg+BaP 5 mg/kg(DBP250+BaP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连续灌胃染毒90 d。染毒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分离肝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肝组织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趋化因子-13(CXCL-1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赖氏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蛋白(TP)的水平。结果除BaP1组外,其余各染毒组大鼠肝组织NF-κB p6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DBP与BaP联合染毒组大鼠肝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各DBP、BaP单独染毒的低、高剂量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BaP1组外,其余各染毒组大鼠血清CXCL-13、IL-6水平均增加,且以DBP250+BaP5组增加更明显(P<0.05)。各染毒组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DBP与BaP联合染毒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各DBP、BaP单独染毒的低、高剂量组(P<0.05)。此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BaP1组外,其余各染毒组大鼠血清AST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DBP与BaP联合染毒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皆明显高于各DBP、BaP单独染毒的低、高剂量组(P<0.05);而各染毒组ALB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DBP250组、BaP5组和DBP250+BaP5组TP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并以DBP250+BaP5组降低更明显(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BP单独染毒时,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IL-6、TNF-α、AL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62、0.951、0.924,P<0.05)。BaP单独染毒时,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与TNF-α、AL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911、0.910,P<0.05)。DBP与BaP联合染毒时,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与CXCL-13、IL-6、TNF-α、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711、0.764、0.955、0.903、0.827,P<0.05)。另外,DBP、BaP单独染毒时,大鼠血清TNF-α与ALT呈正相关关系(r=0.883、0.894,P<0.05)。DBP与BaP联合染毒时,CXCL-13、IL-6、TNF-α与AL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71、0.925、0.942,P<0.05),与AST水平亦呈正相关关系(r=0.910、0.892、0.890,P<0.05)。结论DBP、BaP单独及共同暴露可上调大鼠肝脏组织内NF-κB p65的表达水平,从而调控下游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进而导致大鼠肝细胞损伤;DBP、BaP共同暴露时肝脏损伤作用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瑞格列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本院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选对象共计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匀划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所有常规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药物治疗,对所有观察组患者采取瑞格列奈+二甲双胍治疗,组间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常规组进行比较,观察组2 hPG(9.36±1.25mmol/L)、FPG(6.33±1.07mmol/L)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总的有效率(96.00%)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远远较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瑞格列奈+二甲双胍药物治疗效果优良,能显著改善其血糖水平,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1例64岁男性患者因2型糖尿病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沙格列汀5 mg、1次/d。用药期间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患者查看二甲双胍药品说明书得知该药可致瘙痒、皮疹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用该药,皮肤症状在数天内缓解。因血糖升高患者再次服用二甲双胍,2 d后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未停用该药,此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伴皮肤糜烂和渗出。实验室检查示嗜酸粒细胞计数0.66×109/L。考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药物性皮炎。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5 d后,患者红斑、丘疹逐渐消退,双下肢糜烂面结痂,无渗出,嗜酸粒细胞计数0.06×109/L。患者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未再出现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