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在中文圣经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本》占了一个世纪的篇幅,直至近年修订成《和合本修订版》(《和合本2010》)。《和合本》是目前通行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圣经,流通数量大、范围广。中国教会不少语言和概念,与这部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和合本》的历史起点,也与当时的环境和需要息息相关。

  • 标签: 和合 历史 意义 中国教会 圣经 中文
  • 简介:笔者在现场聆听了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此后又认真学习和研读这个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 历史 《讲话》 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为开发扶贫阶段,国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政策;21世纪的前十年为参与扶贫阶段,面对新的扶贫工作形势,党中央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主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2012年至今为精准扶贫阶段,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旨在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前期“大水漫灌”扶贫方式所导致的真正贫困群众得不到有效帮扶的问题,并从财政、制度和政策上不断给予支持。经过三个阶段的扶贫工作,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当前,我国在推进扶贫事业发展时,还需对一些领域逐步完善提高:不断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有效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逐步建立健全扶贫体制机制。

  • 标签: 改革开放 开发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精准扶贫
  • 简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自1921年以后,中华民族的命运就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实践证明,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历史解读 强国战略 党的建设 党建 演进
  • 简介:周恩来军队政治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武装斗争理论的成果,强调党要管军的思想,同时强调军队纪律建设和军队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创造了政治教育并基本确立了其基本内容和原则,在思想和组织上为革命提供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依旧紧抓新形势下军队政治教育,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中国解放军军事理论的发展。

  • 标签: 周恩来 军队政治教育 基本内容 历史贡献
  • 简介:纵观《家礼》真伪学术争论史,伪本论最关键人物是王懋竑、最焦点的文献是《家礼考》;真本论者惟有翻越王氏及其《家礼考》,才可能确立"《家礼》乃朱子书"之言。本文在邱濬、夏炘等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反驳王氏观点,并提出一些新证,如手书《家礼序》笔迹对照、《家礼》核心内容并不悖逆《仪礼》主旨、无"深衣之续袵钩边""丧服辟领""妇人不杖"等常识错误等。这些新证将指向"《家礼》乃朱熹早年草创之作"。

  • 标签: 朱熹 家礼 真伪考 王懋竑 夏炘
  • 简介:2018年4月底,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原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中心)举办了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的近十名国外学者来自德、俄、荷、英、意、日收藏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档案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编辑单位。外方学者与来自中国国内多家单位的学者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文献遗存的发现与收藏”这一会议主题展开学术讨论,下文收录的是由其中部分发言经过修改而成的文章。

  • 标签: 经典文献 历史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央编译局
  • 简介:"小康"一词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但始终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鸦片战争后,现代意义上"小康"概念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构建和实践下,"小康"概念不断丰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基础上,给予"小康"更多的时代内涵,使得"小康"逐渐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现阶段中国奋斗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逐渐演变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概念符号。考辨"小康"概念的源流,不仅可以了解"小康"内涵的变迁过程,还可以透视各个社会力量对"小康"的价值要求和实现政治社会秩序的主张。

  • 标签: 小康 社会 概念 源流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历史命运 中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范围 无产阶级政党
  • 简介:以现实为皈依,以史鉴今,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诉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习近平对历史教育与学习的地位与功能,对历史历史知识的性质均做出了明确回答。温故知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鉴往知来,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获取精神激励等,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历史观 以史鉴今 不忘初心 唯物史观
  • 简介: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关键期所作的重要调研,其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内容翔实,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寻乌调查历史经验表明,通过调查研究来弄清实际情况、用调查研究指导党的科学决策、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地的阶级路线进行明确等。从寻乌调查中学习毛泽东的调查艺术、牢牢把握四种工作态度、调查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研成果由人民检验。

  • 标签: 毛泽东 寻乌调查 土地革命 历史经验 当代价值
  • 简介:田鹏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根于马克思“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基本理论,孕育于马克思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判断,趋向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人类克服现代性桎梏,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事业的高度理论自觉。

  • 标签: 唯物主义 人类 马克思主义 世界
  • 简介:如果说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还保留着它脱胎而来的旧哲学的痕迹,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马克思就不再把异化看作抽象人性的自我异化,而是看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并且以生产关系变革作为扬弃异化的现实路径。异化一直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对象,但其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中走向成熟。正确理解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才能正确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

  • 标签: 马克思 异化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到底在哪里,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不论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还是从领袖人物重要论述及党的重要文献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都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简介:"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无情有性 无情有道性 吉藏 孟安排 道教义枢
  • 简介:科学把握西柏坡精神的实质与核心,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要把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作为参照坐标,以主体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前在哪里等为切入点,结合考察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是谦虚谨慎、永葆本色、正视挑战、面向未来的不懈进取奋斗精神。"不懈进取奋斗",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 标签: 西柏坡时期 党的历史方位 西柏坡精神
  • 简介:乔治·鲁德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德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德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 标签: 乔治·鲁德 群众 身份 意识形态 下层史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