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以1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心理控制源:外控型、内控型)×2(自我道德感:内疚感、羞耻感)两因素被试问实验设计,考察了外控和内控大学生在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不同的自我道德情感下事实思维内容的差异。结果表明:(1)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事实思维不同内容的诱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外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行为和情境导向的事实思维,而内控者更倾向于产生自我导向的事实思维。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大学生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2)事实思维内容的产生受到了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两种自我道德情感的交互影响:外控者在羞耻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行为和情境导向的事实思维,而内控者在内疚感的启动条件下比在羞耻感的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自我导向的事实思维。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以中西方不同被试而得出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与事实思维关系的矛盾结论。

  • 标签: 心理控制源 反事实思维 内疚感 羞耻感
  • 简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江苏文化丛书·扬州漆器》一书,严重剽窃了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张燕著《扬州漆器史》。其剽窃手段表现在八个方面:在对漆器进行形态描写上抄袭“张著作者亲见”,在对漆器作品进行评价多剽窃张著作者创见在对漆器工艺进行描述时由于不懂工艺,篡改张著内容,造成错误百出,配图则“指鹿为马”……全书框架结构与《扬州漆器史》基本雷同,总体抄袭的文字量达90%。近日,此案已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这个轰动艺术设计界的事件,只暴露出当今学术腐败现象的冰山一角。当今中国,剽窃牵系着中国学术的生死存亡,牵系着中国学术的前途与命运,需要学术界一切正义人士努力付诸行动。

  • 标签: 漆器工艺 中国学术 剽窃 扬州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市鼓楼区
  • 简介:基于道德形而上学和美德认识论,斯密和休谟认为,道德评价的最佳视角是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为了解释道德真理,我们需要采用这种旁观者的评价视角,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把道德优点和认知优点分离开来。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道德评价或提供道德规范,道德构建主义的主张更加深思熟虑,并优先于评价者的视角。

  • 标签: 亚当·斯密 评价者 道德事实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根·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下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康德把道德的任务规定为对无条件的善的寻求。无条件的善的内涵中包含了无条件的命令式,即定言命令。定言命令要求道德哲学进入形而上学的领域而且要求理性的自我立法能力,即自律。由于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的概念,所以不能从自由中推论出道德律。于是康德在第二批判中转向对理性事实的诉求。理性的事实是个颇多微词的提法,就海德格尔的观点看,它本身的存在方式恰恰是没有充分给出的。而且它并不是不可追溯的,它根源于社会存在。

  • 标签: 康德 理性事实 自由 道德
  • 简介: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的逻辑成分的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的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的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的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的事实的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的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目前,西藏本教在印度、尼泊尔建有5座寺庙。1959年,西藏本教大师喜饶洛卓率领南木林县曼日寺数十名僧人和一些信教群众流亡到印度,沦落为难民。印度政府将他们安置在库上卢——玛纳里修筑公路,以维持生计。由于食品、气候及居住条件的恶劣,部分本教徒死于疾病,其中包括喜饶洛卓。

  • 标签: 本教 西藏 解释 1959年 信教群众 印度政府
  • 简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的重要问题,从近代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到现代的彻底断裂,不仅带来道德知识的合法性问题,也加深了现代道德生活的危机,给人类的持久生存形成了危害。一个消解事实与价值二分的总体思路是揭示和构建事实与价值之间默会的意义关联域,以主客体互换为视角,以人的自我转化为根基,在经验生活的超越向度中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相互通约与转化。

  • 标签: 事实与价值 是与应当 二分
  • 简介:朗基诺的“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的社会研究(SSS)与科学的哲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对SSS是不公平的,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的区分。规范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而SSS的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与SSS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的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为“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的。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的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的,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的“对分析论批判的阐明”、“结语”和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的事实看作康德的实践理性的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和第二批判的目的和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的实践理性的判断区分了纯粹的道德法则和经验性的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的前提。本文还将通过和《纯粹理性批判》里的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具体含义和实践理性实验的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核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事实与价值"这一特定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尤其是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有一种思想上的联系。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即是对此一可能的思想联系,给出一个简明的勾画,以期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解。

  • 标签: 事实 价值 文德尔班 李凯尔特 维特根斯坦
  • 简介:事实与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与价值(v)的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与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的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随着哲学研究的价值论转向,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所提出的"是"和"应该"的关系问题,受到了现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人们将此称为所谓"休谟问题"或"休谟法则",并作为一个重要理论课题而不断研究和深入探讨。这里所谓"休谟问题",虽然直接表现为从"科学判断"能否推导出"道德判断"及其正当理由与合法根据问题,但其实质却是价值论和伦理学研究中"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合理逻辑关系及其实现的正确方式与合理路径问题。

  • 标签: 价值论转向 逻辑路径 休谟法则 休谟问题 西方伦理学 哲学研究
  • 简介:20世纪初,西方理论界出现科学化倾向,公共行政管理被归入科学的事实领域,伦理学则属于价值领域,两者被人为地分离;行政与伦理的结合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行政学产生之时起,行政管理的价值问题与伦理目标就成为学者们思考的一个焦点;20世纪70至80年代,行政与伦理真正开始融合,不仅出版了理论著作,而且在行政实践中接受了伦理规范.至此,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产生.

  • 标签: 事实领域 价值领域 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行政伦理学
  • 简介: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平等的观念广为流行并且深入人心,但是平等主义者也大有人在。从平等主义者的观点看,平等是我们时代的首要迷信。平等主义者对平等观念提出了四种批评:作为一种理论,平等是没有基础的;作为一种对待人们的方式,平等是不公平的;作为一种后果,平等是反生产的;作为一种政策,平等是不可行的。当然,面对这些批评,平等主义者也会有理由为平等主义辩护。

  • 标签: 平等 反平等 正义 政治哲学
  • 简介: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于2016年5月28日-5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联合主办“事实与证据:哲学与法学的对话”国际研讨会。我们诚邀对事实与证据问题有研究兴趣的中外哲学家和法学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证据科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证据法 大会主题报告 证据科学 司法文明 会议议程 中北
  • 简介: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人们达成了诸多歧视共识。然而面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能否当老师”这个复杂事件时,歧视的专家批评意见与非歧视的公众自我评价之间呈现矛盾的状态。这种矛盾状态的背后隐含着歧视与非歧视的解释鸿沟。从法律的描述性、伦理的规范性和实践的合理性三个层面反思艾滋病歧视,或许可以为“歧视一非歧视”问题提供参考。

  • 标签: 歧视 反歧视 非歧视
  • 简介:铲除“法轮功”邪教这一社会毒瘤,肃清“法轮功”歪理邪说的精神流毒和恶劣影响,用慈悲仁爱之心挽救深陷其中的邪教受害者,已经成为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共同愿望和强烈信念,更是我国宗教界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正邪不可两立,破邪方能显正,我们正信宗教是“法轮功”邪教的克星。特别是中国佛教,从古到今,一直是在对附佛魔道、歪理邪说的破除和斗争中不断正本清源,才得以将正信佛教保存和延续下来。政府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在我们佛教徒看来,是匡正祛邪的正义之举,是大快人心的菩萨之行。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组织 宗教 佛教 信仰观念 道德行为
  • 简介:公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难点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公正原则受到社会现实的极大挑战,公正原则的普遍实现与否,将决定我国城市贫困工作的成败。基于上述理由,笔者从公正的制度化基础、公正的基本原则和公正原则实现的条件等几方面阐述如何以公正为伦理标准来推进城市贫困工作。

  • 标签: 公正 城市反贫困 伦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