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一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改革就是要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理论不彻底、市场不完善与计划经济体制烙印严重存在的情况下,核心问题仍然是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命题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扫除了体制上的障碍。但市场的消极方面需要宏观调控加以制约。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已初显双强特征,出现的是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新颖格局。但严格说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都还是不够强,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强”模式,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加以完善。
简介: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的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感相统一。从幸福学角度解读,中国梦是集幸福社会主义、幸福中国、幸福人民于一体的幸福梦。实现中国梦,一要以幸福社会主义为指导,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要以幸福中国为目标,建设幸福中国是一个承前启后、不断推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享有幸福对象的普遍性和幸福内涵的全面性;三要以幸福人民为目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要通过引导全体中国人民对幸福的追求,消弭价值冲突,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发展活力,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简介:市场经济本身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但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制度而存在和发展。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逻辑,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只能是私有制,只要搞市场经济,最终都必然实行私有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理解也认为,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是天然结合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也就会走向私有化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市场经济的产生条件、发展阶段、运行机制和消亡过程的理论出发,可以得出市场经济与私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它所要求的制度基础不是私有制而是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既可以是私有制,也可以是公有制内部的利益差别,存在利益差别的个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从而形成市场经济。现实的市场经济,既可以是与私有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私有化。
简介:道,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有多义,分别为本原、法则、方向、方法、真理、规律。探索当代中国发展之道,绕不开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评价问题.两个30年本质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内涵,但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后3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了三个原创性突破:原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原创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创新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解读中国不同于西方既定路径的中国道路与价值。必须探索中国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探讨中国的崛起与中华古老传统文明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研究中国问题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只是为了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其最终的指向还应该是归依于中国现代文明的建构.并追寻中国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简介:'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中国梦'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梦'。只有实现人民幸福的'小康梦',才能融入支撑民族强大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是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正是针对这一现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20年脱贫目标,吹响全国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在中国梦视域下,贫困人口脱贫和国家民族复兴之间存在不可分割、必然要求和可靠支撑三重关系。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路径是:加大学习宣传力度;建立精细准确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原则;规范精准扶贫行为;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强化法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