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宗教文本的翻译者,谨小慎微、力求精确地在向另一种语言传达被信徒视为的神圣之言,以免改变其意义或意图。然而,对于诠释和翻译之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却表明,这往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通常,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读者特定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每一个读者或翻译者都在与文本之间产生特别的对话,这对话是自发的,或者是根据读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具有独特性的。因此,翻译者超越了传统语文学的界限,进入了诠释学的范畴,从诠释的客位视角转为主位视角。文本的对话属性已为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等人指出。贝克尔的"动态语言"理论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于翻译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代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上,我们将探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探讨宗教文本的对话、启发性和转变性特征及这些特性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哪些启发。

  • 标签: 诠释学 文本 读者 对话 语境
  • 简介:这两本书是国外最新出版的毛泽东50年代著作的英译本和注释本,它们不仅为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而且也为研究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前者集中理论,后者反映实践。就学术的基础工作而言,这两本书不仅翻译精确,注释丰富,而且前面的导言相当有价值。他们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共产主义运动 注释本 《毛泽东选集》 毛著 农村调查
  • 简介:文本意义不只在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型构中生成。阅读型构是一套交叉的话语,它以特定的方式生产性地激活了一组给定的文本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大众文本研究必须从组织了大众阅读的社会关系的阅读型构开始。

  • 标签: 文本 读者 阅读型构 生产性激活
  • 简介: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的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的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和经验,结构呈现出离散、模块和动态,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的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的特殊和基于经验与实用的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的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的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的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的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马克思提示了现实与文本的关系,现实往往被语言和文本所切割、渗透,当文本作为一个主题加以谈论之时乃是物质生活升华之时,文本在此时体现为现实的剩余。现实和文本的距离,是马克思通过把握到现实与本质相切的瞬间才加以克服的。在今天文本性和现实可能在信息这一换喻以及现实层面上完成了一种新的变形。

  • 标签: 马克思 文本 现实
  • 简介:在马克思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本土化的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的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的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的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的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的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的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作为一种政治的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的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
  • 简介:诠释学,最初是研究神话诠释和圣经翻译的学问,现在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探讨的对象不仅包括如何理解和诠释文献,还包括一切语言或非语言的社会、文化表述。本文吸纳了多个学术领域的见解,以便理解当代诠释学,特别是其与宗教文本翻译过程的关系。

  • 标签: 宗教文本 诠释学 翻译
  • 简介: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是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证明了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文章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了展望。

  • 标签: 情境模型 事件指针模型 时间维度 语言动态模拟观
  • 简介:《白蛇传》的最初版本是唐代郑还古(谷神子)所撰传奇小说《李黄》,而乾隆三年黄图所作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流传最广。"人蛇故事"两千年来在东、西方久经流传,《白蛇传》中白娘子最终演变为真、善、美的化身,是妇女解放斗争的胜利,是人类自由精神反抗专制压迫的胜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人民的胜利。《白蛇传》的文化定格使雷峰塔成为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一个归结悲剧造型。

  • 标签: 《白蛇传》 诠释 人性 文本 自由精神 传奇小说
  • 简介: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最大特点是以灵活的超文本形式呈现信息,超文本将关联的信息以网络状形式加以组织,读者可以通过链接从一个节点跳转到其他任何一个节点。本文回顾了超文本阅读的研究历程,指出目前这一领域研究存在的困境并试图寻找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

  • 标签: 超文本 线性文本 认知负荷
  • 简介: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法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和方法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中国本土经验和个体性经验,使得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多重证据法 文本化 文学人类学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对物质概念经过了一个从贬抑到接受再到深化的过程。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的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站到了一般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到了《德法年鉴》时期人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的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做了清晰的阐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存在理解为物质的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完成。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物质概念 实体 关系 历史
  • 简介:功能磁共振成像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被广泛引入文本阅读的认知神经活动研究以来,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系统总结了近二十余年关于文本阅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分别介绍文本阅读的一般过程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理论模型建构、文本阅读过程的推理加工、情境模型建构与转换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文本阅读的认知神经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 标签: 文本阅读 认知神经科学 FMRI 情境模型 推理加工
  • 简介:本文以《新约》文本为依据展开对作为基督信仰的基督教的言说,指出其核心特征为基督事件,即上帝之言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和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成为信仰的基督的历史事件。两者简称为“言成肉身事件”(God’sWord-Becoming-theFleshofJesusevent)与“肉身成言事件”(theFleshofJesus-Becoming-God’sWordevent)。前者指耶稣的灵生、他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如自己的爱道的宣告、他替上帝的救赎计划与替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后者指耶稣死里复活、他的升天、再来、审判。《新约》文本中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可以从基督事件的这七个方面展开言说。这种整全的基督事件,是《新约》著作在神学上成为正典的动力根源,并且划定了后来的基督教的边界与范围。

  • 标签: 基督事件 七方同启论 耶稣基督
  • 简介:大家早已期盼的一书,终于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问世了.不负众望,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把诸多宝贵史料熔铸一炉,将毛泽东的家乡风貌、家族渊源、家庭功绩,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把跟随毛泽东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元勋们对圣地韶山的感人肺腑之情,生动而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动情动容,久久难忘,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真是令人兴奋不已,受益尤深.

  • 标签: 读者 构思 生动 期盼 韶山 作者
  • 简介:从一所普通中学六个年级随机选取801名被试,使用自编测验研究了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起点较高,初三年级是其基本形成的关键期;(2)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平缓;(3)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分维度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较高水平方面受到认知加工容量、概括水平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制约;(4)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 标签: 文本形成能力 发展特点 中学生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文本中并没有对公平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通过梳理其散见于各文中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其基本观点:公平问题是一个社会属性的问题,是以不损害社会各利益主体为表现方式的一种制度规定在利益主体内心中的反映。它存在的基础在于人与物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反映。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在于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些基本观点对于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具有基本理论的指导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公有制的基本方向,并不断完善具体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保证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也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关于社会公平的分析方法和话语体系。

  • 标签: 公平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公有制
  • 简介:哲学消亡是目前哲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它的触角几乎延伸到当代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实际上马克思早就谈论了这一问题,而且重要的是,今天关于哲学消亡的讨论的许多问题,马克思已多有共识:譬如科学技术与哲学消亡、意识形态与哲学消亡诸问题等,但是也有一些重大的原则区别,那就是,马克思对哲学消亡是从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的,而且,他关于哲学的消亡就是哲学的实现的思想与时下相关的主流观点相比,无疑是真正革命的。

  • 标签: 马克思 哲学丧失 否定哲学 消灭哲学
  • 简介:<正>《神圣家族》一书的全名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它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一部作品,是他们对由青年黑格尔派主办的德文月刊《文学总汇报》上所反映出的思想倾向和理论观点的一部回应、论战的著作。"在论战中鲜明地表达自己肯定的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作

  • 标签: 因缘解构 学解读 家族文本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