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介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菌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菌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
简介: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于新疆野生的阿魏蘑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形态学特征符合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leurotuseryngiivar.tuoliensis的特征范围,它与欧洲已报道的Pleurotusnerbrodensis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该野生样品分离的菌株CCMSSC02514进行了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它与我国栽培白灵菇菌种CCMSSC00973、KH5和AFRL6002完全相同,以此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我国栽培白灵菇种质与意大利的P.nebrodensis、P.eryrtgiivar.ferulae以及来自荷兰的P.eryngii等分为两组。因此,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支持我国栽培的白灵菇与欧洲的P.ne—brodensis为不同种,我国的白灵菇是刺芹侧耳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其名称应该为刺芹侧耳托里变种P.eryngiivar.tuoliensis。
简介:截至目前报道的中国块菌有28种,其中黑块菌4种,白块菌24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黑块菌类有印度块菌复合种和中国夏块菌,其中印度块菌复合种与欧洲法国黑孢块菌属于姊妹类群,中国夏块菌与欧洲夏块菌也是姊妹类群。虽然欧洲意大利白块菌在中国尚未找到、波氏块菌在中国的存在尚待最终确认,但是,最近的更多白块菌新种的发现,说明中国块菌的多样性要比预期的丰富得多。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新的块菌种类不仅和欧洲种有着紧密的亲缘,而且和北美的种也有一些联系,特别是与欧洲块菌有着历史渊源。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欧亚块菌共同起源予古地中海、之后各自分布于中国西南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繁衍至今,形成现代分布格局。新近发现的大批白块菌类群表明中国西南块菌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很可能是起源古老保留下来一个大分支,暗示着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有力支持了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的学说。中国块菌的共生树种种类比世界任何地区都丰富多样,不仅有与阔叶树,如栎、榛、杨、板栗等形成菌根关系,更多的是与松、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树,而且还有特有树,如油杉等形成菌根关系。中国块菌对土壤等要求及适应性相对也宽泛,产量大而集中,分布广,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近20年的商业化盲目采集致使块菌植被、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块菌产量明显减少,严重危及块菌资源的生存。改变采集方式,保护我国的块菌资源刻不容缓。发展块菌种植业形成新型农林业经济和生态模式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