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农民。左下肢皮肤瘢痕、斑块11a。11a前,不慎跌倒擦伤左膝下方皮肤,局部溃烂长期不愈。口服抗生素,外用碘伏,红霉素软膏治疗后无效,当地医院按真菌感染先后予口服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不规则治疗,期间皮损大部分愈合形成瘢痕。其后瘢痕逐渐扩大并时有疼痛。后又在当地医院按“瘢痕疙瘩”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2次,瘢痕未缩小却在边缘渐出现红色斑块,肿胀并有浸润。遂来我院就诊。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裴氏着色霉 治疗
  • 简介:为提高榛蘑人工栽培中出菇的稳定性,对环菌菌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不同生长时间、环境温度、培养基质的条件下对环菌菌索进行培养.试验发现,菌索会由具有活性的黄色菌索逐渐角质化变成黑色丝状菌索,为保持环菌菌索的活性状态,最佳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23d,最佳培养温度为恒温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PDA+麦麸+锯末.

  • 标签: 蜜环菌 菌索 培养条件
  • 简介:通过磁力搅拌,超声等方法将天然芸苔素内酯,农用链霉素,苦参素进行处理,制备一种多效的纳米生物复合制剂,作用于绿豆种子,进行对比试验,观察期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适宜浓度范围内通过纳米制剂处理的种子普遍比原剂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长,粗,鲜重,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 标签: 磁力搅拌 超声 芸苔素内酯 农用链霉素 苦参素 绿豆
  • 简介:着色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是由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致病真菌常通过皮肤的微小外伤侵入,损害好发于四肢远端的暴露部位。临床表现为疣状增生性斑块或结节,病程持久,迁延不愈。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治愈1例着色生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伊曲康唑 治疗
  • 简介:用不同的环菌(Amillariamellea)菌株与长自山乌天麻(Gastrodiaelata)进行伴栽试验,以探索不同环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环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的影响不同,其中菌株Ar-4能显著提高天麻产量,仿野生栽培和室外箱栽试验均表现出良好的伴栽效果。

  • 标签: 蜜环菌 乌天麻 产量
  • 简介:采用PEG6000胁迫处理对国内不同地区育成的56个糜子品种的期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并用直接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经20%(W/V)PEG6000处理的56个品种与对照相比性状之间差异显著,品种抗旱性存在较大差异。用直接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相结合鉴定出强抗旱性品种3份,分别是晋黍2号、陇糜5号和陇糜8号。相对发芽率、相对干重、相对根干重、贮藏物质相对转运率4项指标可作为糜子期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相对发芽率法和加权隶属函数值法是比较理想的糜子期抗旱性评价方法。

  • 标签: 糜子 芽期 抗旱性 评价方法
  • 简介:着色生菌病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茵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霉、卡氏枝孢霉及疣状瓶霉,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霉感染的着色生菌病。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卡氏枝孢霉 诊断
  • 简介:采用15%的PEG6000高渗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21个绿豆品种的期抗旱性。结果表明:种子吸水速度快、萌发时间短、吸水率小、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高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并鉴定筛选出4份绿豆抗旱种质。

  • 标签: 绿豆 抗旱性 PEG6000 芽期
  • 简介: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生物膜及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XTT还原比色法观察Tet对C.albicans成膜的影响;将0.01、0.1、1μmol/L的Tet分别与C.albicans悬液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计数管形成率。分别设阳性对照组(两性霉素B与白念珠菌悬液共孵育)和阴性对照组(白念珠菌悬液中不加Tet),试验重复5次。结果Tet各剂量组对C.albicans生物膜及管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其中1μmol/L的Tet对C.albicans生物膜及管形成的抑制率最高,C.albicans生物膜及管形成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1μmol/L的Tet组生物膜及管形成率低于0.01及0.1μmol/L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t对体外C.albicans生物膜及管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粉防己碱 白念珠菌 芽管 生物膜
  • 简介:介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即产量和产值快速增加、优势基地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日趋多元化、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品牌质量不断提升和食药用菌文化逐渐兴起。分析了目前在精准产业扶贫、大健康产业、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方针政策背景下,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指出了菌种混乱、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质量标准不规范、资源污染浪费严重、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轻简化的机械设备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食用菌科学文化等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树立"三维"农业理念、把"菌物药"纳入中药范畴、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力度和建设国家级菌物资源保育区等建议,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

  • 标签: 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文化 三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