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牛子宫上皮细胞内整合素αvβ3基因诱导差异表达的变化,以期为探究牛子宫容受态的标志蛋白提供参考。方法运用RT-PCR方法分析不同浓度雌激素、孕激素以及雌、孕激素协同作用对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诱导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单独添加孕激素10^-7mg/mL时,整合素αvβ3表达量均最高,10^-7mg/mL组内αv和β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独添加雌激素10^-10mg/mL组,αv的表达量最高,而β3的表达量最低。协同添加雌、孕激素组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αv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β3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单独添加孕激素和协同使用雌、孕激素时,均可以促进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αvβ3的mRNA表达量上升;单独添加雌激素的作用则与之相反。由此,整合素αvβ3在"种植窗"期的牛子宫内膜上皮中可作为一个潜在的子宫容受态参考标志基因。

  • 标签: 雌激素 孕激素 整合素ΑVΒ3 子宫内膜上皮
  • 简介:本文就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8%环吡酮甲涂剂及5%阿莫罗芬搽剂,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新药10%艾氟康唑溶液及5%Tavaborole溶液,以及一些尚在研究中的卢立康唑、他扎罗汀等,并简述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新剂型的应用。

  • 标签: 甲真菌病 10%艾氟康唑溶液 5%Tavaborole溶液 外用
  • 简介:目的研究比较南极磷虾油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预防和治疗给药辅助降血脂作用效果。方法喂养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预防组于造模前给予磷虾油14d及造模期间继续给予磷虾油12d。治疗组则于造模期间给予高脂肪胆固醇饲料和磷虾油12d。造模结束后采血检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病理学检查观察各组肝组织的病变。分析比较磷虾油对于高血脂大鼠辅助降血脂的预防和治疗的功效。结果南极磷虾油预防给药组大鼠的血清TC和LDL-C显著降低(P0.05)。虾油治疗给药未见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明显下降(P〉0.05),辅助降血脂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南极磷虾油辅助降血脂作用预防性给药效果明显,具有显著降低血脂TC的作用。

  • 标签: 南极磷虾油 辅助降血脂 高血脂症 SD大鼠
  • 简介:肿瘤组织异种移植(PDX)模型在遗传学、病理学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与患者的原发肿瘤具有较好的相似性,药物临床反应一致性高,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PDX模型开展肿瘤靶向药物筛选可有效指导临床用药。本文针对用于化疗药物筛选的PDX模型评价策略进行综述,总结了建模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提出组织形态学、测序分析、特异性标志物和STR检测四种模型溯源性评价方法,综合衡量药物毒性作用、肿瘤体积变化趋势和TGD数学模型结果进行疗效评价,为PDX模型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的应用策略。

  • 标签: 异种移植模型 溯源性 毒性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宫颈炎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阴道注入苯酚胶浆制备大鼠宫颈炎模型,观察不同剂量(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对大鼠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比例影响,并对实验大鼠宫颈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观察细胞膜、线粒体及细胞核结构变化)。结果:槲皮素处理组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均明显降低,与宫颈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槲皮素处理组炎症细胞数量较宫颈炎模型组减少,电镜观察结果也表明槲皮素处理组宫颈细胞超微结构损害程度依次减轻,胞核内染色质固缩情况减轻,逐渐可看到连续的核膜结构。结论:槲皮素能明显减轻宫颈组织充血水肿,对宫颈炎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槲皮素 宫颈炎 大鼠
  • 简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也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治疗方法可能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tidereversetranscriptaseinhibitor,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在诱发骨质疏松症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RTI和PI引发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骨质疏松 艾滋病病毒 机制
  • 简介: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浅部真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在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对浅部真菌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复杂的特点,这类相关研究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的研发历程,探索中医药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与设想,也为浅部真菌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 标签: 循证医学 中医药 抗真菌
  • 简介:目的:评价经膝下(BelowtheKnee,BTK)途径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介入科接受经BTK途径CDT治疗的38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4±11岁。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经小隐静脉穿刺途径28例,小隐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切开途径4例,胫后静脉穿刺途径2例。行CDT前,所有患者均接受临时可回收滤器置入,并于术后2周内取出。36名患者DVT血栓溶解成功(Ⅱ和Ⅲ级)。2名未获得血栓溶解成功的患者,从症状发生到CDT时间均大于10天。对13例患者(左侧10例,右侧3例)进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出现切口渗血4例,切开部位麻木5例,没有新发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等主要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年(1个月-4年),28例患者超过1.5年。2例患者由于未服用华法林而出现反复髂股DVT。随访期间通畅率和PTS率分别为81.6%(31/38)和31.6%(12/38)。结论:采用经BTK途径行CDT治疗混合型DVT是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结果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内溶栓 小隐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棒与微型钛板在桡骨小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骨科诊治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5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8例患者采用微型钛板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采取可吸收棒治疗,患者术后均以石膏固定4周后,采用X射线复查恢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肘关节HH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在2年内骨折均愈合,研究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13.86±2.05)周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15.54±2.71)周(P〈0.05);治疗后4周,研究组患者的肘关节HHS评分为(95.32±4.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48±5.27)分(P均〈0.05);③研究组患者中仅有1例发生骨延迟愈合,对照组患者中2例肘关节活动范围缺失、2例骨折位移、1例肘关节骨关节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7.85%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桡骨小头骨折患者肘关节损伤严重,采用可吸收棒治疗能取得与微型钛板相似的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的骨性愈合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可吸收棒 微型钛板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足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局部鞋袜应用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干预对预防足癣复发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诊断为足癣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及2%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计算其有效率及评价安全性。治愈后的30例患者给予鞋袜抗真菌干预即继续应用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喷鞋袜1个月,与治疗后未干预的30例患者随访比较其复发情况。结果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和2%硝酸咪康唑乳膏对足癣患者的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2.1%%和81.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5);治愈后鞋袜干预及未干预组1个月后复发率分别为10%和26.7%,二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8)。结论1%硝酸硫康唑喷雾剂对足癣患者安全有效,鞋袜用药抗真菌干预有助于降低足癣复发率。

  • 标签: 足癣 复发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 鞋袜喷药
  • 简介:目的:探讨彩超定位下的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联合湿性换药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VU)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VU患者共8条C6级下肢SEPS手术联合湿性换药技术的方法和效果。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功能不全交通支(ICPV)行体表定位,进行SEPS+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硬化剂注射术,术后湿性换药技术溃疡换药。结果:超声准确定位下SEPS联合湿性换药术后所有C6级患肢VU均在短期内愈合,随访期间无溃疡复发。结论:SEPS联合湿性换药技术治疗VU术后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 标签: 静脉性溃疡 湿性换药 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水平,肢体正中神经与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S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CRP、TNF-α、IL-6、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S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四肢感觉减退、四肢远端麻木与烧灼感、不宁腿综合征、肢端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痛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血液透析治疗,且可显著改善机体的微炎症状态。

  • 标签: 甲钴胺 尿毒症 周围神经病变 微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