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MRI、CT检查对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价值和效果。方法 筛选我院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年限为2020年1月-2022年3月。全部患者均于签署知情同意后接受MRI、CT检查。分析患者胫骨平台骨折特点,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不同分型的检出效果和骨折显示度。结果 两组骨折显示度比较,可见两种检查方式在骨缺损、骨折粉碎、移位等方面显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能够有效检出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骨质损伤等骨折类型,效果优于CT检查。结论 MRI、CT检查胫骨平台骨折均具备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够有效显示骨折情况,MRI在骨折分型诊断方面独具优势,临床可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6例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4~68岁[(48.6±5.8)岁]。Schatzker分型:Ⅱ型28例,Ⅲ型8例。患者均采用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 d及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内翻角(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术后2 d及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19.5±3.1)个月]。手术时间为56~82 min[(68.5±9.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00 ml[(75.6±10.2)ml]。骨折均Ⅰ期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5周[(12.5±1.3)周]。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由术前(15.5±4.2)mm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0.7±0.3)mm、(1.0±0.2)mm(P均<0.01);PSA由术前(21.2±2.1)°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9±0.8)°、(9.2±0.6)°(P均<0.01);TPVA由术前(100.2±3.7)°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88.9±1.8)°、(87.2±1.6)°(P均<0.05);Rasmussen解剖评分由术前(7.8±1.8)分恢复至术后2 d及1年的(17.1±0.9)分、(16.3±0.7)分(P均<0.01)。与术后2 d比较,术后1年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距离、PSA、TPVA及Rasmussen解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HSS评分为(92.8±3.2)分,明显高于术后2 d的(74.8±3.5)分(P<0.01)。术后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经清创换药后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结论胫骨近端外侧锁定接骨板排筏螺钉联合Jail螺钉治疗胫骨平台外侧塌陷骨折,可有效防止关节面继发性塌陷,骨折解剖复位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关节镜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切开组)。关节镜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13±7.12)岁(范围29~60岁);SchatzkerⅠ型13例,SchatzkerⅡ型14例,SchatzkerⅢ型3例。切开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3.53±7.79)岁(范围31~58岁);SchatzkerⅠ型11例,SchatzkerⅡ型15例,SchatzkerⅢ型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关节镜组和切开组术后膝关节肿胀程度、屈伸活动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关节镜组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个月;切开组12~18个月,平均15个月。关节镜组和切开组的手术时间[(87.60±9.20)min和(94.33±10.65)min]、术中出血量[(57.16±9.63)ml和(71.93±11.15)ml]、术后离床时间[(5.13±1.28)d和(6.17±1.53)d]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83±1.68)周和(14.23±1.77)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5.49、2.83、3.94,P<0.05)。关节镜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3.33±1.37)周,切开组为(14.86±1.6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术后1年,关节镜组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16.77°±12.46°,大于切开组的109.13°±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1);关节镜组AKS评分为(164.57±11.16)分,大于切开组的(149.53±1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01)。两组均未发生畸形愈合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镜组伤口愈合不良2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切开组伤口愈合不良4例、伤口感染1例、膝关节活动度欠佳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7/3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317)。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膝关节活动度优等特点,且无明显的关节镜相关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录入我院中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24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随机均分法记录为对照组(n=12)与实验组(n=12)开展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骨骼功能评分进行记录,评估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时,医务人员给予患者有效的综合护理,能够使患者的胫骨平台骨折状况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 观察疼痛管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7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疼痛管理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康复煅炼时的疼痛分值,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疼痛管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较大差异,疼痛管理护理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表明其干预效果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中采取MRI与CT技术的价值。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时段收治了66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人数33例/组。参照组采取CT诊断,研究组采取MRI诊断。分析比对两种技术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以及骨折显示满意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相比于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骨折显示满意度较参照组优(p<0.05)。结论:MRI技术应用在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诊断中,优势明显,MRI技术对软组织结果显示较清晰,但在临床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方法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表现症状,探讨分析法医学伤残鉴定的依据和方法。方法:选择某市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发生的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60例伤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伤者的案例资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果:60例病例中有11例(18.33%)未达伤残等级,48例(80.00%)为10级伤残,1例(1.67%)为9级伤残。60例伤者中十级伤残案例最多48例(80.0%2),未达伤残11例(18.33%),九级伤残1例(1.67%)。X检查有47例(78.33%)鉴定为九级与十级伤残者,CT检查有13例(21.66%),合并MRI检查有韧带损伤有38例(63.33%)。结论: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法医学的伤残鉴定应建立在了解伤者的关节活动度的状态下进行,同时经过辅助检查后,对伤者的严重程度、诊断方法、治疗的方法、年龄、性别等进行综合评估,以《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为依据,以期提高外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法医学伤残鉴定的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为实验组,一组给与钢板固定治疗,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91.52±10.82)d,完全负重时间为(101.73±16.26)d,各项数据低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5.12%(39例),较参照组的75.61%(31例)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32%(3例),低于参照组的24.39%(10例),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且并发症较少,该手术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