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2联合地塞米松腔内给药治疗儿童恶性胸、腹腔及心包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儿童恶性肿瘤患儿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9个月~16岁(平均年龄7.3岁),临床分期均为III期或IV期,单独或同时存在两个部位的浆膜腔积液,其中3例为化疗过程中瘤体出血,1例为治疗前出现瘤体破裂后出血,其余为恶性浆膜腔积液,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充分引流后给予腔内注射白介素II100万IUm2,地塞米松35mg,注药后给予冲管,并嘱患者在注药后1~2h内每15分钟左右换一次体位。根据积液减少情况分别给药13次,间隔34天。结果16例患儿,5例死亡,11例活。死亡患儿中仅1例患儿出现反复浆膜腔积液,其余4例患儿在生存期内未再出现浆膜腔积液复发,11例存活患儿无积液复发表现,其中4例瘤体出血患儿未出现种植转移及复发情况。结论白介素2联合地塞米松可有效治疗儿童恶性肿瘤伴发的浆膜腔积液及预防肿瘤破裂出血引起的种植转移,且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是儿童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穿刺术与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方式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穿刺术进行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二者差异明显,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二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治疗时,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技术这一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常规穿刺术治疗方法,不仅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与普通心包穿刺术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之间收治42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对照组实施普通心包穿刺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均顺利完成穿刺引流,效果显著,且未见并发症问题;对照组症状明显反复穿刺患者12例,心脏血管损伤2例,死亡2例,两组效果比较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量心包积液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且治疗安全性更高,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水引流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到2016年收治的50例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给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水引流的患者的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这5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腹水消退速度、腹水感染的发生率及穿刺点的感染发生率都得到了显著地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论在治疗肝硬化大量腹水病人,采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水引流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的治疗速度和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应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单独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总有效率、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总量。结果研究组引流总量、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都比参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加速胸液吸收,减轻胸膜粘连,加速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ICU中气胸的临床治疗效率。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ICU接收的96例气胸患者。并根据接收患者的时间先后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硅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照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临床治疗效率分别为100.0%与93.8%,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治疗效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气胸闭合时间时,两组数据不具有差异性(P>0.05);而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中气胸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措施,疗效确切,且还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当前静脉通路的搭建技术中PICC技术由于对于患者静脉损伤较小,操作难度小,便于维护,不影响日常生活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使用中成为了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关于PICC导管的体外固定方式,历来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PICC体外固定方式进行了归纳研究,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概述,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选择PICC导管固定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性菌血症的原因,同时总结其护理的对策。方法针对20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干预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出现导管性菌血症的患者例数,同时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护理对策;研究选取的2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本次200例患者中共计出现10例导管性菌血症,其发生的比例为5%。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感染性原发病、禁食时间是否超过72小时、是否使用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是否反复穿刺等方面展开对比,发现除过年龄和性别和是否使用抗生素外,其他因素均可能引起菌血症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性菌血症的原因较多,因此护理对策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同时提高自身的护理和穿刺等技能,以期减少菌血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和传统粗硅胶管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粗硅胶管引流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带引流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带引流管时间、气胸闭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08%(9/39),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6.92%(30/3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其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进行连续护理管理,为其提供延续护理,以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成立以PICC专职护士为主导、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指导、社区团队维护的导管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在住院期间建立患者置管档案、多元化教育、出院时确定维护医院、制定导管维护计划、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全程追踪的连续护理管理。结果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200例使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管理,降低了导管院外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满意度。结论PICC连续护理管理能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充分体现优质护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