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素有‘南漠福地”的美誉。居住着彝、苗、壮、傣、回等少数民族。其中,彝族人口15620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分为8个支系,有11种不同的服饰,民俗文化蔚为大观。
简介:摘要: 滇南彝族地区流传有汉语言文本翻译作品,它们既是彝族文献古籍的重要部分,也彝族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通过在重大节庆活动和重要场合唱诵这些长诗,既传承了彝族优秀典籍文献,也宣讲了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了彝族民众,寓教于乐。这些长诗作品与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内地文化有着一定的承袭和同源,在经过彝族知识分子的传抄、翻译之后,又出现了一定的变异,从而形成了有别与原著的新文体。本文通过对这些译著类作品的汉语言文本研究,厘清其发展、演变脉络,通过对具体篇目的引证研究,探寻这些译文长诗与汉语言文本之间的关系及与母本在内容、方式等方面的异化和特征。
简介:《滇南诗略》与《滇南文略》分别是清代云南重要的历代诗、文汇编。《滇南文略》的编者在辑《滇南诗略》时,兼顾《滇南文略》材料的搜罗,而编刻稍为滞后,《滇南诗略》的成书极大地推动了《滇南文略》的纂辑。《滇南文略》的编排体例主要有四个特点:不求备体,而是分门别类以求古;文体排列顺序体现"尊君尊经"、"义正事公"的思想;对未见之文不下断言,留有余;评点的选择标准不注重照官爵、行辈之先后,而以评点之精当与否为准。《滇南文略》的文章评点主要包括眉批、行间评语、跋语等类型,不少评语清楚地交代了所收文章的不同来源。其编排体例合理,文章评点独到,搜罗广泛,成为后来编纂云南相关文集的材料来源和总集编纂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