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一书,从历史的视角,充分考察了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揭示了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规律,总结了其招考特点,对当今大学招生考试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教会大学 招生考试 自主招生考试
  • 简介:摘要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 标签: 教会大学 高等教育 影响
  • 简介: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土地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过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土地上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先驱。这些高校在应用科学、女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现代医学教育等领域为中国注入了崭新的教育元素,却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消逝。本文梳理了教会大学在中国70多年,从诞生、发展壮大到走向融合的历史,并探究了这一近代史上独特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 标签: 教会大学 近代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国际化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压力下,华西协合大学开始向政府立案,以期获得社会认可。由于南、北政府都颁行了立案法规,鉴于其时四川所处的特殊处境,华西协合大学决定率先得到四川地方当局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协合大学在1926、1927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满足立案要求,并于1927年底在省教育厅获准立案。华西协合大学的立案过程清晰展现了华大在具体的地方处境中对立案这一“国家”规定的地方响应。同时,它也为20年代“国家政治”在“地方”的运作实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 标签: 华西协合大学 收回教育权运动 民族主义
  • 简介:如今的人(当然尤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将教会大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来考虑。然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在1520年之前建立,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以教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1]不仅如此,透过综合了解两者在历史中的发展进程,总会让人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契合之处。本文着力于概括介绍教会大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并从其中找出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说明教会历史与大学成长史之比较的意义。

  • 标签: 教会 大学 历史
  • 简介: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教师群体中存在大批外籍女教师。她们不远万里纷纷涌入华夏大地并长期执教于中国的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代中国的女性教育、女性观的觉醒、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探其原因,既有个人与社会背景,也有历史与现实的抉择,更有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一是纷繁多样的个人原因;二是世界范围内福音复兴运动、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及西方基督教女子社会改革运动的推动;三是中国社会对教会态度上的变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四是女传教士前辈们兴学经验的传承与激励。

  • 标签: 教会大学 外籍女教师 动因
  • 简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教会大学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的大学。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美国教会大学的产生有极为复杂的原因。从美国传教士对教会大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危机意识;创办教会大学教会教育体系完善的需要;创办教会大学教会教育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中国提供了适合教会大学发展的土壤等几个方面解读美国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原因。

  • 标签: 美国教会大学 教会高等教育
  • 简介:教会大学由于其西方文化背景,更容易接受新文学,因而纷纷设置了与新文学相关的课程。这吸引了一批较为关注新文学的学生,并培养了许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此外还培养了一些新文学的研究者。在促进新文学的发展方面,与新文学相关的学术演讲也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教会大学 新文学课程 演讲
  • 简介:近代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创办和发展,既是一种文化渗透,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顺应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中国教育输入了新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加速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美国教会大学在中国快速发展并长时段存在。除了中国社会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更重要的是美国教会大学解决了它们的办学目的、投资体制、师资问题、课程设置等重要因素,为后续发展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近代美国教会大学 办学目的 投资体制 师资问题 课程设置
  • 简介:教会教会(希腊文Kyriakon“属于主者”;ekklesia“集会”),基督徒团体,也称基督的身体,天主的子民,以及圣神的宫殿。在教会最初时期,年轻的基督徒团体并不视自己有别于犹太教。只是自从外邦人进入门徒们的团体后,教会才渐渐地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

  • 标签: 犹太教 自我理解 耶路撒冷 基督徒 象征主义 民族主义运动
  • 简介:大学兴起于中世纪的欧洲,而基督教会是当时欧洲最活跃的社会力量之一,尤其是在前期和中期垄断了精神统治,控制了教育和文化活动,自然与大学兴起以及早期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首先,基督教会大学的兴起和早期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存在消极影响。

  • 标签: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大学兴起
  • 简介:1895年,当时的圣约翰书院,在校园钟楼前的空地上设置网球场,校方提供一些“状似长柄汤匙”式的旧网球拍给高年级学生使用。1898年,学校成立体育会后,开始举办一些校内比赛,包括一年一度的斯坦豪斯杯网球单打比赛。当年的冠军是来自夏威夷的华侨学生刁腓力,他以后在北

  • 标签: 圣约翰大学 斯坦豪斯 圣约翰书院 网球拍 教会学 网球比赛
  • 简介:与当前学生考入一所大学即具有相对“固定”的身份不同,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普遍拥有“流动”的权利,即在大学二、三年级时可以通过转学生招生考试而转入其他大学继续就读。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建立有完善的转学生招考制度,规定转学生的入学资格、报考手续和考试科目。作为大学生中的流动群体,转学生带动了校际间学术思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而转学生招考制度则为保障学生平等享有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对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留下诸多启示。

  • 标签: 流动 教会大学 转学生 招考
  • 简介:早期的教会大学把西方传统的以培养贵族绅士为目标的“自由教育”移植过来,实施所谓的“完整教育”,即从内容到形式,均以宗教为核心,而诸如声光化电、政史艺地等世俗课程则鲜有教授。然而,从20世纪20年代起,为适应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教会大学自觉抑或非自觉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将自身融入到中国近现代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外国教育资源的中国转化,并由此对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近代中国 教会大学 高等职业教育 考察
  • 简介:教会大学图书馆是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献收藏丰富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西文文献收藏多,流通量大;自办出版物及教职人员撰写的著作占一定比例;文理书刊兼收并蓄,馆藏各具特色;珍善本及特色收藏颇负盛名;捐赠及各类交流文献巨大。

  • 标签: 教会大学 图书馆 文献收藏
  • 简介: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校长的招考理念不断更新,以适应大学办学环境的变迁,但同时又有对学校办学传统的坚持.他们传承欧美大学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选拔通识精英人才;在选拔方式方法上,则不断变革创新,确立多元评价标准,并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科举考试的经验以提高效率,同时以欧美高校传统的申请审核制补其不足,最终形成民主、高效、科学的招生考试制度,选拔出众多优秀人才,为教会大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校长的招生理念既有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坚持,又不乏对选拔方式、方法的创新,为今天高校改革发展留下诸多启示.

  • 标签: 教会大学 校长 人才选拔 理念
  • 简介:本刊讯:立春过后的南京、春意浓浓,2006年2月10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丁光训主教在寓所亲切地与来访的圣公会香港教省大主教邝广杰主教一行畅谈,陪同来访的还有邝保罗主教,徐赞生主教、高苕华女士、刘惠灵牧师等,会谈后,丁主教设家宴款待香港教会的同工同道们。

  • 标签: 主教 丁光训 香港 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教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
  • 简介:本文从普世教会关于教会本质探究的教义规范出发,从教义学层面追溯了古公教会对《尼西亚信经》所界定的教会本质的四个属性,即,统一性、神圣性、大公性和使徒性的理解和诠释,探究了教会教义之权威性体现:教会信仰,公会议与四大信经。

  • 标签: 大公教会 教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