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主要发病机制,也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时,造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疗效降低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随着细胞替代治疗作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RMD)的新型治疗方式而兴起,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RPE)、体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RPE)定向诱导分化的RPE细胞以及来自于流产胎儿的胎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fetalRPE,fRPE)逐渐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用细胞的稳定增殖及高效分化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传代扩增的过程中,由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存在,导致这些细胞出现增殖困难以及再分化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并阻碍了治疗人群的普及,使细胞替代治疗难以推广。所以,鉴于上皮间充质转化在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将阻止上皮间充质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180例患者(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I级、宫颈上皮内瘤变II级及III级共80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后但宫颈正常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首次性生活年龄小、高危型HPV感染和分娩次数多,而起保护作用为性生活后阴道冲洗。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危险因素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病中的作用,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合理筛查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在大鼠小肠上皮内各肠段间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体视学测量方法,对10只180~220g的雄性Wistar大鼠小肠上皮内T细胞的数密度、体积密度、表面积密度、平均体积和表面积体积比进行测量,并比较它们在各肠段间的差异.结果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各肠段上皮内CD3^+T细胞和TCRγδT细胞的体积密度、数密度和表面积密度均依次降低;各肠段上皮内TCRαβT细胞的体积密度、数密度和表面积密度则依次有增大的趋势;各肠段上皮内TCRγδT细胞的平均体积大于TCRαβT细胞的;各肠段上皮内CD3^+T细胞、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的算术平均体积和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均变化不大,提示各肠段间同种T细胞的体积接近形状相似.结论总体上,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大鼠小肠上皮内T细胞数依减少;而TCRγδT细胞的体积比TCRαβT细胞的大.
简介:摘要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最初是作为一种可在异位诱导骨和软骨形成的蛋白发现的。现在已知,除了它们在胚胎形成和发育以及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外,某些BMPs在不同器官(例如肝脏)的发病机理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BMPs信号通路控制着发育和成熟组织中一些细胞程序。本文能将就BMPs的结构和生物学作用、BMP信号通路及BMPs的临床研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性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间叶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间叶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EC液低温灌注犬肺离体保存组织结构随保存时间变化的特点及规律,评价EC液低温灌注对犬肺的保存效果.方法:4℃EC液灌注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肺并离体低温保存,灌注结束后,分别保存30、60、120、180、240min,取材制作组织标本,测试、观察不同时点肺组织湿干重与肺泡上皮细胞核的体积密度(Vv)、表面积密度(Sv)、表面积与体积比(Rsv),以灌注前为对照组.结果:肺组织湿干重比、肺泡上皮细胞核的Vv、Sv、Rsv随低温保存时间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保存4h内肺组织结构的特点没有变化,肺泡上皮细胞核的Vv、Sv、Rsv变化不明显,改进后的EC保存液可以用于供体肺保存.
简介:本文整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的几何特征以及从1327年有记录以来6级以上历史地震的断层破裂位置和长度。选用速率和状态依赖性摩擦本构关系代表断裂区域物理性质,构建了鲜水河断裂3D物理模型模拟强震周期性。模拟结果与历史地震的发震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1模拟结果在第二次地震周期之后,明显出现分段现象与鲜水河断裂分段的几何特征较为一致;2断裂北西端结构较为简单,地震发震情况也偏单一,在7级以上地震发震之前有6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此类现象与模拟结果一致;3断裂中段结构复杂,不仅存在分段还有轻度弯曲,模拟结果显示中段地震逐渐减小,破裂长度逐步缩短,并且出现级联破裂现象与历史地震较为吻合;43D模拟结果中,地震破裂区域起始与终止位置大都发生在断层转折的区域,特别是在乾宁和康定两处断层出现弯曲的位置,这与鲜水河断裂历史地震发震情况十分相似。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完全良性的血管瘤和高度恶性的血管肉瘤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以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外观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EHE在所有血管肿瘤中发病率<1%,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肝脏,其次是肝和肺同时受累、肺单独受累、骨单独受累。目前在国内未见报道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EHE的病例。该患者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异常细胞,指引临床下一步诊疗方向,最终诊断为EHE,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与多种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相鉴别,尤其与其他类型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目前已经发现该病有特征性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综合考虑可以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大体形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根治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6例)和上海仁济医院(802例)收治的958例行根治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男630例,女328例。中位年龄67(30~89)岁。合并糖尿病120例,高血压病370例。252例有吸烟史。499例术前伴肾积水。119例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肿瘤位于肾盂489例,输尿管394例,同时位于肾盂和输尿管75例。543例行腹腔镜手术,415例行开放手术。分析肿瘤大体形态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肿瘤大体形态和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958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16例(53.9%)肿瘤呈乳头状(A组),442例(46.1%)呈平坦状(B组);肿瘤直径≤3 cm 543例,>3cm 415例;病理分级低级别275例,高级别683例;病理分期Ta~1期441例,T2期180例,T3期308例,T4期29例;227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62例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48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50例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134例为多灶性生长;43例切缘阳性。中位随访39(2~206)个月,304例死亡,其中236例因UTUC死亡。A组5年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76.6%和81.8%,均明显高于B组的54.4%和60.5%(P均<0.001)。B组与A组在女性[38.9%(172/442)与30.3%(156/516),P=0.005]、输尿管占位[47.1%(208/442)与36.1%(186/516),P=0.002]、肾盂积水[55.9%(247/442)与48.8%(252/516),P=0.030]、术后辅助化疗[27.1%(120/442)与14.7%(76/51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89.6%(396/442)与55.6%(287/516),P<0.001]、病理分期≥T2期[79.4%(350 /442)与32.4%(167/516),P<0.001]、淋巴结转移[12.0%(53/442)与1.7%(9/516),P<0.001]、伴鳞状或腺样分化[9.5%(42/442)与1.2%(6/516),P<0.001]和LVI[24.4%(108/442)与8.1%(42/516),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平坦状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2)、年龄≥65岁(HR=2.018,95%CI 1.555~2.618,P<0.001)、糖尿病史(HR=1.475,95%CI 1.105~1.968,P=0.008)、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710,95%CI 1.267~2.30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1.636,95%CI 1.196~2.236,P=0.002)、肿瘤分期≥pT2期(HR=1.526,95%CI 1.155~2.017,P=0.003)、淋巴结转移(HR=1.795,95%CI 1.220~2.639,P=0.003)、伴鳞状或腺样分化(HR=1.751,95%CI 1.154~2.658,P=0.008)和切缘阳性(HR=1.978,95%CI 1.259~3.109,P=0.003)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平坦状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8)、年龄≥65岁(HR=1.800,95%CI 1.339~2.422,P<0.001)、糖尿病史(HR=1.408,95%CI 1.010~1.963,P=0.043)、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810,95%CI 1.297~2.524,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2.176,95%CI 1.470~3.220,P<0.001)、肿瘤分期≥pT2期(HR=1.596,95%CI 1.150~2.214,P=0.005)、淋巴结转移(HR=1.489,95%CI 0.964~2.294,P=0.044)、伴鳞状或腺样分化(HR=1.658,95%CI 1.059~2.594,P=0.027)、切缘阳性(HR=1.937,95%CI 1.173~3.198,P=0.010)、肿瘤直径>3 cm(HR=1.407,95%CI 1.076~1.841,P=0.013)和LVI(HR=1.388,95%CI 1.008~1.911,P=0.045)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体形态是影响UTUC患者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平坦状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
简介:脊柱融合是治疗脊柱结核、感染、畸形、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脊柱疾患的有效手段,促进脊柱融合成骨率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自体骨移植,但其存在来源有限、取骨处疼痛等弊端,目前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Theroleofrecombinanthumanbonemorphogenetic2,rhBMP-2)负载于载体是一种理想的自体骨移植材料的替代物,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术中,但近来发现了与其相关的一些副反应。本文就其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相关的副反应进行综述。
简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在胚胎肢体发生及关节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是骨、软骨组织修复的必要成分,另外BMPs在其他组织的发育中亦发生作用,并与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生物学行为有关,BMPs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医学及组织工程研究的各个领域,它的诱导成骨特性研究最深入,并得到一致的公认。但外源性的BMPs在体内易分散,易于被蛋白酶降解,不能持久有效的发挥作用,从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进一步应用。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主要方法予以解决:一是选用适宜的载体材料,在体内起到缓释系统的作用,保持BMPs局部浓度和持久有效的发挥生物效能;二是通过基因转移的方法,将编码BMPs基因转染靶细胞,使其高效表达BMPs。本文概述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