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脊柱结核的发病率近年来正逐年上升,胸椎结核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难点。以往常采用后外侧经胸膜外入路,但此手术入路存在病灶显露不充分、椎管减压不彻底、操作受限制等缺点。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对12例胸椎结核合并瘫痪的患者,采用经胸腔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效果满意。

  • 标签: 上胸椎结核 内固定治疗 减压植骨 前路椎管 瘫痪 结核病灶清除
  • 简介:摘要胸椎结核的发病率高达40.57%。病变的发展有三大特征,即明显的后凸畸形、广泛的椎旁脓肿和脊髓受累并发截瘫。胸椎结核上述特征亦与其部位和解剖结构紧密相关,病变多在椎体并早期累及椎间盘,脊椎胸段的正常生理后凸由于病变椎间盘的破坏消失,病变椎体塌陷、压缩的楔形变呈现明显的后凸畸形。胸椎脓肿可沿肋间或局部向体表流注,椎旁形成张力性脓肿,可破入胸腔出现高热、胸痛、憋气等急性胸膜炎症状。脓肿若向后可突入椎管造成脊髓压迫症。下位胸椎及胸腰椎结核脓肿可在腰上三角区和腰三角区突出体表形成窦道,亦可沿腰大肌向髂窝流注,并可下降到大腿部。

  • 标签: 胸椎结核病人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收治需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的30例胸椎结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含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胸椎结核 前后路联合手术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我科采用经前方胸骨柄开窗入路治疗25例胸椎结核,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21-60岁,平均46岁。病变累及C7~T1椎体1例,T(1-2)椎体5例,T(2-3)椎体8例,T(3-4)椎体9例,T(4-5)椎体2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2例,C级5例,D级10例和E级8例。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Cobb’s角、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Frankel分级情况;评估植骨融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8.6±21.6)min,出血量(573.6±149.2)ml。2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10.5)个月。术前胸椎Cobb’s角平均(19.1±6.5)°,术后3个月矫正至(14.1±3.6)°,末次随访为(14.2±3.7)°,术后3个月胸椎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SR平均(56.4±16.0)mm/h,术后3个月下降至(18.4±8.2)mm/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全部恢复至(9.6±3.4)mm/h,与术前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的17例,末次随访中都有明显恢复,B级2例恢复至D级1例、E级1例,C级5例恢复至D级1例、E级4例,D级10例全部恢复至E级。术后6~9个月复查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2例,胸骨柄骨折未愈合伴有右上肢用力出现胸锁关节疼痛1例。结论经前路胸骨柄开窗入路可以显露胸椎病灶,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可选择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结核 脊柱 胸椎 外科手术 胸骨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后外侧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我院2001年3月~2009年8月共收治胸椎结核32例。年龄17~67岁,平均41.2岁。胸2~3椎体3例,胸3~4椎体9例,胸4~5椎体11例,胸5-6椎体9例;23例出现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8例,E级9例;

  • 标签: 上胸椎结核 经椎弓根固定 植骨治疗 病灶清除 后外侧 后路
  • 简介:截瘫是胸椎结核最严重的合并症,这与胸椎管较狭窄、脊髓体积较大、缓冲余地较小有关^[1]。若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终生残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单纯的病灶清除术,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我院2005年1月-2008年7月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截瘫45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 标签: 截瘫病人 胸椎结核 护理 治疗方法 病灶清除术 合并症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1999年至2006年32例胸椎结核手术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肋横突切除、肋骨切除开胸、经胸膜外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等不同入路进行比较。结果:经肋横突切除、侧前方入路12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50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200ml,术后2例肋间神经损伤,3例胸膜损伤,1例对侧病灶清除不彻底。肋骨切除开胸入路1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25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5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经胸胸膜外入路5例,手术暴露时间平均为35分钟,入路时的出血量约80ml,术后无一例出现胸腔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经1年以上的随访,根据阮狄克标准,本组优良率92%,内固定组患者无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Frankrl分级均E级。结论:对胸椎结核根据病不同的病情,采用个体化设计前路手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胸椎 结核 手术 入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胸椎结核患者的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对45例胸椎结核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体位护理、功能锻炼等健康教育。结果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自我保健锻炼意识,提高生活质量。结论健康教育在胸椎结核患者中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胸椎结核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胸椎古属背骨范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统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棵骨。”胸椎活动度极少略有伸屈,旋转的活动。各个椎骨之间有坚强的韧带连接。各韧带在维护脊柱运动和承重功能上有重要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若脊筋隆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韧带损伤亦使脊柱失去稳定性从而产生各种畸形或疾患。因病人的年龄大小、受力的轻重、方向等不同,骨折脱位包括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伴有棘韧带及棘间韧带断裂,关节突骨折脱位;关节突跳跃征。

  • 标签: 上胸椎 骨折 脱位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前方经胸骨及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治疗对上胸椎结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7例胸椎(T1-4)结核患者。经胸骨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手术14例(A组),采用侧前方经肩胛下入路行一期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13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2~52个月,平均27个月。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量表的记分,比较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ODI评分、VAS评分和SF-36量表的记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上述三项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椎结核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两种手术方式无关。

  • 标签: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随访研究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成人下胸椎结核(T4-10)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经胸腔入路和胸膜外入路治疗胸椎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症。方法2010.3-2015.12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成人胸椎结核患者88例,术后平均随访21月(18-24月)。A组68例,经胸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20例,经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1.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手术时间A组2.5hB组3.5小时,出血量A组600ml,B组1000ml。2.随访88例患者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成人下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一般状况,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定,经胸腔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如无胸腔粘连,肺部疾病导致肺功能差,难以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经胸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标签: 胸椎结核 外科治疗 手术方式 病灶清除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 简介:目的回顾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早期手术,用经肋横突切除人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7月-2005年7月收治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进行性加重的患者21例,在血沉未降至正常或抗痨治疗不足2周时采用经肋横突切除人路一期手术,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静脉点滴异烟肼、喹诺酮2周,口服四联药物12—18个月,患者术后卧床3—6个月,并定期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0.5—5.0年,平均3.9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级:16例达E级,2例达D级,2例达C级,1例为B级。结论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在截瘫进行性加重时,在血沉未降至正常或化疗未满2周时早期手术安全可行,有利于截瘫早期恢复,以免造成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 标签: 结核 胸椎 截瘫 内固定
  • 简介:脊源性疾病多以背痛为首发症状,且伴有神经系统改变。但当一些患者以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来消化科就诊时,早期多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功能性疾病,延误了诊治时机,并浪费医疗资源。本文就以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胸椎结核 唯一症状 腹痛 神经系统改变 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
  • 简介:目的讨论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共完成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治疗高段胸椎结核病例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5~62岁,平均37岁。结核病灶位于T_(3~5)1例,T_(3~4)3例,T4~54例,T_(6~7)1例。神经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6°~39°,平均为(26±3.7)°。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术,术后行抗结核治疗,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25个月,平均1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植骨骨性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10°~20°,平均为(15±2.1)°。结论前路小切口开胸手术有创伤小、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确切等优点,疗效可靠,尤其适应于胸段结核

  • 标签: 胸椎结核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前路小切口开胸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上胸椎椎体血管瘤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4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胸椎椎体血管瘤9例,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状况,对患者的疼痛评定采用VAS评分。结果9例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手术,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中未对患者的其他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损伤,也未出现对骨水泥过敏的情况,随访时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局部疼痛也明显降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胸椎椎体血管瘤,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恢复椎体的功能,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比较少见。

  • 标签: 上胸椎 血管瘤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青藏高原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青藏高原患者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正规抗痨治疗的基础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和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胸椎结核 椎旁脓肿 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