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不同肌力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接收的45例I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发生组(16例)和未发生组(29例),下肢分为4~5级肌力组(至少1个侧肢体肌力≥4级)和0~3级组(双下肢肌力≤4级)。比较两组左、右下肢肌力组与血栓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生组左下肢0~3级组血栓发生率为37.5%(6/16),4~5级组为18.75%(3/16);右下肢0~3级血栓发生率为31.25%(5/16),4~5级组为12.5%(2/16),未发生组左下肢0~3级组血栓发生率为37.93%(11/29),4~5级组为17.24%(5/29);右下肢0~3级血栓发生率为34.48%(10/29),4~5级组为20.68%(3/29)两组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的ICU患者中,4~5级肌力发生DVT的较少,0~3级肌力发生DVT的较多,需要加强防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
简介:摘要:对于神经内科ICU的患者而言,在患病的过程中常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瘫痪,而对于部分更为严重的患者来说,甚至会出现长期卧床昏迷的情况。对于该部分患者来说,长时间的卧床、昏迷等现象的出现会加大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深静脉血栓的出现也是造成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该类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与肢体瘫痪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时在身体长时间处于瘫痪的情况下,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该类患者由于长长时间卧床或者昏迷的原因,他们的肢体肌力就会大幅下降,还会伴有静脉扩张和血液淤滞的情况,此时患者体内的血液将处于高凝的状态,影响其血液的流通,就会造成患者肢体静脉血栓的形成。为此,本文主要对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不同肌力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今后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增龄和老化必然导致老年人各个系统功能逐渐减退和患病机会增加,尽管临床医生能很好的区分“疾病与健康”,然而,老年人还存在一种既非残疾也非健康的状态。人生在岁月的中出现自然性衰老是正常的现象。生命的本质必然由健康走向衰老,最终死亡。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增龄性肌少症,是最近几年老年医学,康复医学,营养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在国人中有广泛基础的针灸穴位治疗,配合适当的肌力训练,减少肌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行走能力和日常日常生活能力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等速肌力训练优于传统肌力训练,兼有等张训练及等长训练的功效。其具有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肌力、增强关节稳定性、促进本体运动感觉恢复,以及防治肢体肌萎缩等作用。我科 2019年 7月收治一例膝关节术后患肢肌萎缩病人,经等速肌力训练等康复锻炼 6周后肌萎缩较入院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减重支持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016年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级以上下肢肌力,并且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15例患者。均为两组偏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进行减重支持训练,整个过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偏瘫患者下肢肌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减重支持训练,下肢肌力的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优异,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运动耐力。结论减重支持训练能够有效恢复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预后,还能够减少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运动时峰值力矩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瑞士产CON-TREXTP500型人体腰背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评了8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大学生进行三种角速度(45°/s、90°/s、135°/s)各13组重复训练期间(共39组)腰背屈伸肌群抛物线主动补偿模式下等速向心肌力指标。结果:1)在13组的重复训练期间,随着训练组数的增加,受试者的伸肌和屈肌峰值力矩均呈现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第7组(135°/s)时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2)在前6组重复测试中,三种速度下,第3组与第4组间的峰力矩值均高度相关。3)基于第3、4组的数据,45°/s时背伸肌群的峰值力矩显著性高于而屈/伸比则显著性低于90°/s及135°/s时的值(P〈0.01)。45°/s及90°/s运动时腰背屈伸肌群之间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存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135°/s运动时二者则基本相同(P〉0.05)。结论: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康复训练时宜采用3~6组慢速或中速方式;等速力量评价时应以第3组或/和第4组的测试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减重支持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方式,选取我院2013年-2016年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级以上下肢肌力,并且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为15例患者。均为两组偏瘫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进行减重支持训练,整个过程为3个月。对比两组偏瘫患者下肢肌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通过减重支持训练,下肢肌力的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优异,并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步行能力及运动耐力。结论减重支持训练能够有效恢复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预后,还能够减少偏瘫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背景:研究显示,速滑运动员国际级健将组表现出较国家健将组更合理的关节肌力特征;另一项研究还显示,力量指标与成绩高度相关,说明速滑运动员的下肢关节肌力特征与专项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目的:研究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下肢关节等速肌力特征,为运动员改进训练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揭示项目特征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运用德国产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对中国4名优秀女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分别编号为1,2,3,4,均为国际健将)下肢髋、膝、踝3个关节进行向心等速测试。正式测试前,运动员在各测试角速度下进行3次亚极限强度的适应性练习,间隔2min后开始正式测试。在参考预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将测试角速度定为低速60(°)/s和高速180(°)/s。低速重复5次,高速重复7次,屈伸循环进行,不同速度间隔5min,各速度屈伸阶段均取最高值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①高、低速测试间,踝关节及膝关节各数据有良好对应关系,但髋关节没有;②踝、膝关节峰力矩随速度增长下降,平均功率随速度增长而增长;③速度对踝、膝关节肌力比有影响,但对髋关节没有;速度对峰力矩角影响较小;④运动员2屈、伸肌表现均较好;运动员1左、右腿平衡性有待提高;运动员3踝关节肌力发展较好,但膝、髋关节伸肌群速度力量有待提高;运动员4膝关节肌力发展较好,但踝、髋关节伸肌群速度力量有待提高;⑤中国优秀运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得到全面发展,但髋关节较差;优秀运动员峰力矩更大,肌力比有专项特征,左、右腿膝关节峰力矩平衡性较好,峰力矩角稳定,且符合专项特征,优秀速滑运动员膝关节肌力具有共性特征,但应重视其髋部肌群肌力的全面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持型肌力测定仪MicroFET3对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髋、膝关节肌力的重测信度。方法:选取某足球俱乐部U13队伍中40名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持型肌力测定仪(HHD)信度测试。由同一位测试人员使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MicroFET3,Hoggan)在统一姿势体位下间隔3天进行2次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肌力测定。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标准误(SEM),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作为衡量重测信度的指标。结果:同一测试者使用HHD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和髋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和后伸肌群的力量重测信度为好至优秀(ICC=0.889~0.980);测量标准误(SEM)的范围为10.15至32.1(单位N)。结论:手持型肌力测定仪MicroFET3对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员髋、膝关节肌力的重测信度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以下肢主要肌群及负重关节训练为主的肌力训练体操对老年人平衡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年1-3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北京市某干休所老年人66名,坚持下肢肌力训练12周,比较不同跌倒风险等级老年人训练前后跌倒发生率、10m最大步行速度、单腿平衡时间、“起立一行走”时间等的变化。结果训练12周后,跌倒发生率由24.24%降至13.64%。高风险人群单腿平衡持续时间延长(P〈0.05)、步行速度增快(P〈0.05),中风险人群“起立一行走”时间缩短(P〈0.05)。绪论下肢肌力训练可以改善高风险人群平衡状态、加快步行速度,提高中风险人群运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跌倒,同时方法简单易掌握,适合在社区及养老机构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