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采用IPCC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对南宁1990—2012年的碳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2年南宁的碳足迹处于较低水平,但波动上升,增幅为441.0%,年均增幅为20.08%。碳足迹构成上,各部门所占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农业部门(60.16%)〉能源部门(30.63%)〉水泥工业部门(12.76%)〉废物处理部门(3.32%),且都大于植被固碳(-6.87%)。由此可见南宁碳足迹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和化石能源燃烧引起。人均和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幅分别为323.51%和441.82%;万元GDP碳足迹降低了41.0%;能源强度波动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指数从0.04波动增加到0.20,1990年排放等级为很低(Ⅰb),1991—2011年为较低(Ⅰc),2012年为中下(Ⅱa)。
简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能值理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将各项消费项目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并以此来反映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衡量和评价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以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足迹为1.74×106hm^2,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107hm^2,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反映出山东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简介: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安徽省2005—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的演变历程。2005—2013年,安徽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呈波动变化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由三个二级指标构成,包括生产用水生态足迹、生活用水生态足迹以及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安徽省历年人均生产用水的生态足迹所占比最大,远远超过人均生活用水和人均生态用水的生态足迹,而人均生态用水所占比最小。从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评价指标来看,2005—2013年,全省人均水资源利用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即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均未超过人均水资源承载能力,但历年盈余程度变化较大,波幅达到1.88hm2/人;全省人均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1,压力指数最小的年份为0.36,最高达到0.95,接近临界状态;安徽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0.86hm2/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0.34hm2/万元。总体而言,安徽省水资源的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历年降水量的不稳定造成水资源总量的时大时小,同时人均用水消耗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使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简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能值理论基础,结合生态足迹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将各项消费项目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并以此来反映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衡量和评价区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研究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应用到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海洋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并以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山东省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足迹为1.74×106hm~2,海洋生态系统总能值-生态承载力为1.60×107hm~2,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反映出山东海洋经济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更多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