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教育机会的理解,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地认为只有入学机会才是教育机会的观念。当下推进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改革,需要将教育机会的实质核心内涵扩展至包括办学中的经费、教师、政策等条件性投入,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支持、对待与评价,升学机会,就业前景,甚至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等。本研究通过对全国9省各学段138所学校的1023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教育机会与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及不平等最主要的表现、对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改革的态度及其最大阻力,以及当前推进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改革正在做的、希望进一步采取的以及最紧迫的政策措施的认识,并比较这些认识下各选项的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情况,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促进更公平的教育机会分配改革的对策建议。
简介:社会阶层之间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近年来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缺乏对这两种主观感受的联立研究,在理论上也过多重视职业阶层而忽视了住房阶层的区分。为此,本文使用上海住户调查数据,研究城市住房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差异。研究发现,虽然有产阶层的幸福感与公平感都要高于无产阶层,但他们内部存在异质性。不管是以产权净值现状还是以产权获得方式来进一步区分有产阶层,只有那些真正获益者才同时有更高的幸福感与公平感,而那些名义获益者虽有更高的幸福感却没有更高的公平感。研究还发现,在对两种感受的净解释力上,住房阶层基本上要高于职业阶层,这在经验层次上呼应了有关学者对正在形成的城市住房财产分层体系的担忧。
简介:本文基于我国五省份的家庭住户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居民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因素。本文考察了教育公平感的四个维度: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感、高中招生制度公平感、义务教育阶段分区招生制度公平感和教育收费制度公平感。结果发现,性别、单位性质、小孩成绩、家庭教育支出以及教育支出中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所占比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公平感。此外,教育公平感不只取决于个体对教育系统的感知,还取决于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感知,特别地,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对教育公平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教育公平感受到收入分配等其他社会特征的影响。此外,教育费用的分摊机制会通过影响居民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感知来改善人们对教育收费制度的公平感。
简介:目的:利用课题组编制的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测量量表,分析山东省乡村医生的公平感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提出消除其不公平感的对策建议。方法:对山东省6市1018名乡村医生进行正式调查,基于调研数据检验量表的信效度,采用统计描述、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乡村医生的组织公平感测量包括10个条目,平均得分(3.13±0.74)分,两维度中,分配公平感得分(2.09±0.98)分,程序公平感得分(3.39±0.80)分。组织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包括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发放足额/及时/合理性、养老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水平、政策支持职业发展、参加培训机会、医疗风险责任、工作量安排、药品供给及年龄等。结论:目前乡村医生组织公平感较低,尤其是分配公平感,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设计乡村医生薪酬、养老及医疗风险保障制度,优化其职业发展前景,合理安排工作量,保证基本药物供应以及推广慢性病、疾病康复等延伸处方制度。
简介:摘要拒绝上学是由于情绪障碍等原因,因为抑郁和焦虑引发的上学障碍,一般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现象为回避上学等行为。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拒绝上学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拒绝上学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扰乱家庭或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时对青年和成年时期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也有深远的影响。多种因素可能影响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因素和发病机制。情绪安全感理论的解释范围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探讨在父母冲突与儿童内化问题以及外化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在不同时段收集父母冲突、认知评估、情绪安全感以及使用问题的数据,以便考察父母冲突对其他变量的纵向影响,根据情绪安全感理论,从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青少年拒绝上学的成因。
简介: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形式上的公平,指责其公平的虚假本质,揭露资本主义实质不公平,构设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的事实上的公平,即在起点、机会、程序和结果都展现平等与公平。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行马克思公平观过程中却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反差,尤其在收入分配等方面出现不良反应。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公平观的实践指导价值,也不能否认中国在实现事实上的公平的努力,也不代表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相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时期我们更应坚持和注重马克思公平观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引,坚持公有制经济体制、资源分配方式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所发挥出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弥补初级阶段之不足,向事实上的公平不断前行。
简介:微观公平感指的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收入所得是否公平合理。既有研究提出了“参照群体理论”,认为人们会参照他人来形成对自己收入是否公平的判断,却未能澄清人们如何选择参照群体,以及相应的微观公平感形成机制。本文基于新涂尔干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职业群体参照理论”,强调“职业”构成了群内与群际比较的参照边界。具体而言,人们通过双重比较过程形成自己的微观公平感判断,一方面将自己与同职业的其他从业者进行比较,形成“个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另一方面则会将本职业群体与其他职业群体进行比较,形成“群体利益受损与否”的判断,进而整合为个体的微观公平感认知。而且,当人们判断个体利益与本职业群体利益均受损时,会产生加乘效应,加剧恶化人们的微观公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