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地出生体重儿不同胎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两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级 2018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按不同胎龄进行分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2016年 VLBW胎龄越小,其 RDS、 ROP、感染性肺炎、 CLD、肺出血的发生率更高,需要输血治疗的贫血的比率更高; 2018年 VLBW胎龄越小,其 RDS、 ROP、 CLD、需要输血治疗的贫血的发生率更高; 2018年感染性肺炎发生率较 2016年减少( P<0.05)。结论:胎龄越小,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因此需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减少小胎龄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加强早产儿管理及感染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线索。方法将133例RDS患儿依据胎龄分为〈34周组(n=66)、34周~组(晚期早产儿组,n=31)和37周~组(足月儿组,n=36)。回顾性分析母孕期病史、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对不同组别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龄〈34周组产前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晚期早产儿组(P〈0.05)。胎龄〈34周组比足月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的原发病率更低(P〈0.05),发生呼吸困难的时间更晚(P〈0.05),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更高(P〈0.05)。胎龄〈34周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足月儿组更低(P〈0.05)。足月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的肺表面活性物质重复使用率高于胎龄〈34周组(P〈0.05)。足月儿组高频振荡通气使用率高于胎龄〈34周组(P〈0.05)。结论不同胎龄RDS的临床特征不同,其RDS发生机制可能也不同,管理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呼吸经窘迫症( N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 2013年 4 月至 2020 年 3 月收治 NRDS患儿 52 例,其中早产儿及足月儿各 26例,对其相关围产期因素进行整理,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胎龄 NRDS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结果:高危因素中,两组在剖宫产、男性、窒息、吸入史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P<0.5);临床表现上,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上差异具有显著差异( P<0.5)。结论:剖宫产、男性、窒息史、吸入史等都是发生 NRDS的高危因素,尽可能减少择期剖宫产,防治窒息及吸入史等高危因素对于防治 NRDS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究其发生此情况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2017年01月--2017年12月的90例患者作为对象,根据胎龄分成三组,即早期早产儿组40例;晚期早产儿组30例;足月儿组20例,分析三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与临床特点。结果各组患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各不相同,其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在早期早产儿组中,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不明原因早产,而晚期早产儿组高危因素是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胎膜早破等因素;足月儿组的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与剖宫产,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早产儿组中,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为不明原因早产,而晚期早产儿组高危因素是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及胎膜早破等因素;足月儿组的高危因素主要为窒息与剖宫产,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胎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其临床特点是不相同的,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需要严格掌握其不同特点,进而给予其提供不同的管理,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胎龄分为34~36周组、32~33周组、<32周组,比较不同胎龄早产儿SF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19例早产儿,其中34~36周组481例、32~33周组293例、<32周组145例。<32周组剖宫产比例低于另2组(P<0.001),32~33周组双胎比例高于另2组(P<0.05),3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36周组、32~33周组、<32周组血清SF水平分别为(240.1±167.4)、(216.2±137.0)、(204.4±112.8) μg/L,其中34~36周组SF水平高于另2组(P<0.05);32~33周组与<32周组S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小胎龄、剖宫产娩出的早产儿SF水平更低(P<0.05)。结论小胎龄、剖宫产娩出的早产儿SF水平更低,更应监测SF水平。
简介:目的比较1岁内不同胎龄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差异。方法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出生146例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32周)和中晚期早产儿(胎龄≥32周),其中早期早产儿65例,中晚期早产儿81例;要求研究对象矫正月龄1~6、8、10及12月进行随访,生长发育评价使用Z值(Zscore)评价,生长标准选用WHO2006生长标准,对其0~12月内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分别进行Z值评估并分析,计算年龄的身长Z值(ZscoreoflengthforageLAZ)、年龄的体重Z值(ZscoreofweightforageWAZ)、身长的体重Z值(ZscoreofweightforlengthWLZ)和年龄的头围Z值(ZscoreofheadcircumferenceHCZ);分别于矫正6月龄和12月龄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随访对象智力发育指数(mentaldevelopment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developmentindex,PDI)。结果两组早产儿男女构成比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和12月龄LAZ低于≥32周早产儿;<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WAZ低于≥32周早产儿;<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WHZ低于≥32周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HCZ各月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矫正后得分,<32周早产儿6月龄和12月龄MDI低于≥32周早产儿,12月龄PDI亦低于后者。结论早期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状况落后于中晚期早产儿,应重视不同胎龄的早产儿保健。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及其参考范围。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无需正压通气、无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均在出生>24 h且7 d内测量并计算Tei指数,部分新生儿在第1次测量1~2周后复查。根据胎龄分为<32周组、32~36周组、≥37周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 500 g组、1 500~2 499 g组、≥2 500 g组,根据测量日龄分为1~7 d组、>7 d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日龄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分析日龄1~7 d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结果最终纳入128例。<32周42例、32~36周43例、≥37周43例;<1 500 g 42例、1 500~2 499 g 42例、≥2 500 g 44例;早产儿>7 d复查63例,足月儿>7 d复查31例。日龄1~7 d时,≥37周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36周组和<32周组(左心室:0.382±0.069比0.431±0.069、0.439±0.060,右心室:0.373±0.038比0.431±0.035、0.452±0.064),32~36周组右心室Tei指数小于<3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36周组与<32周组左心室Te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2 500 g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小于1 500~2 499 g组和<1 500 g组(左心室:0.385±0.069比0.434±0.067、0.434±0.064,右心室:0.376±0.039比0.431±0.043、0.450±0.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500~2 499 g组与<1 500 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7 d时左右心室Tei指数与1~7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1~7 d时新生儿Tei指数参考范围均随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足月儿和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明显小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日龄1~7 d时新生儿左右心室Tei指数参考范围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均成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校正胎龄37周时与同胎龄足月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的区别。方法选择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及母婴同室收治的胎龄<32周和胎龄37周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按抽签方式决定是否入组,胎龄<32周的新生儿纳入早产儿组,胎龄37周的新生儿纳入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在校正胎龄37周(即37~37+6周),足月儿组生后第2天做aEEG检查,比较两组aEEG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组纳入70例,足月儿组纳入55例,两组新生儿均有睡眠觉醒周期,两组aEEG背景连续性和活动睡眠期带宽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早产儿组活动睡眠期和安静睡眠期下边界振幅值小于足月儿组,安静睡眠期波谱带宽大于足月儿组,安静睡眠期原始脑电图仍有较多不连续图形存在,落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2周早产儿校正胎龄37周时aEEG成熟度仍落后于同胎龄足月儿。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小于胎龄儿(SGA)矮小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SGA矮小症患儿37例,并根据使用剂量分为2组:小剂量(每日0.1~0.15IU/kg)rhGH治疗组和大剂量rhGH治疗组(每日0.16~0.2IU/kg),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3、6、9、12及24个月时身高标准差的增长值(ΔHtSDS)、生长速率(HV)、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及空腹血糖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大、小剂量rhGH治疗后ΔHtSDS及HV均有提高,但大剂量组治疗后9、12及24个月时ΔHtSDS及HV均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和小剂量的rhGH治疗均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提高,且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与HtSDS呈正相关。大小剂量组各有1例患儿出现一过性空腹血糖轻微升高(均为6.1mmol/L);两组甲状腺功能均无异常。结论rhGH治疗SGA矮小症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其中大剂量较小剂量治疗更具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胎龄初生儿生长发育与母亲分娩年龄的相关性,新生儿体格与母亲其他情况、喂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深圳市重点医院分娩的初生儿21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分为观察组早产儿93例和对照组足月儿126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格情况、母亲情况、前6个月的喂养方式等,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体重、身长、坐高以及头围显著小于对照组,母亲年龄≤25岁阶段的比例高于对照组,〉30岁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前6个月采用人工喂养方式以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母亲年龄相对更高、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前6个月采用母乳方式喂养以及母亲并发症比例越低的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更好。3、6月龄观察组体重、身高小于对照组(P〈0.05),12月龄两组新生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深圳不同胎龄新生儿生长发育呈现不同趋势,其中足月儿体格明显更好。母亲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对高、采用母乳喂养及母亲妊娠并发症比例越低的新生儿生长发育越好。并且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健康的护理方式对其后期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择取2016年2-2017年2月在我院出生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38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法分析本组新生儿及母亲的基本临床资料,以胎龄为依据进行研究分组,纳入新生儿被分成早期早产组、晚期早产组、足月产组三组,通过回顾分析三组不同胎龄新生儿与母亲基本临床资料,总结与生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相比晚期早产组与足月产组,早期早产组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史、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要高(P<0.05)。剖宫产分娩与母亲糖尿病在足月产组中的发生率最高,晚期早产组次之(P<0.05),三组中多胎妊娠发生率最低的是足月产组(P<0.05)。白肺、支气管充气、气胸、颅内出血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常见并发症,前述不同类型并发症在三组发生的频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不同胎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临床治疗结合胎龄影响因素,提高对高危因素的防范,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段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8例,其中24例患儿为早产儿,作为早产组,24例患儿为足月儿,作为足月组,比较两组患儿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早产组患儿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史、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组,P<0.05;足月组患儿母亲剖宫产和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P<0.05;足月组患儿气胸发生率明显高于早产组,P<0.05;早产组患儿颅内出血、败血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组,P<0.05。结论不同胎龄段新生儿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和临床特点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注意,针对不同胎龄段的患儿给予针对性的诊治,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所有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产科分娩、出生后住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及吉林省内其他转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早产儿均于出生后24 h内完成桡动脉采血,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析统计不同胎龄及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结果随胎龄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逐渐升高,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P均<0.05);34周≤胎龄<37周的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性别差异,与男婴相比,女婴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较高(P均<0.05);23周≤胎龄<28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58×1012~5.45×1012/L,28周≤胎龄<34周组早产儿红细胞数为2.97×1012~5.86×1012/L,34周≤胎龄<37周组中男婴红细胞数为3.38×1012~5.83×1012/L,女婴红细胞数为3.18×1012~5.89×1012/L。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红细胞分布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4.8~20.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23周≤胎龄<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红细胞参数参考范围,不同胎龄、不同性别早产儿部分红细胞参数具有差异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足月SGA为SGA组,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同胎龄的足月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为AGA组,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及母亲妊娠期情况,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GA组和AGA组各纳入733例,两组性别、胎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OR=4.930,95%CI 2.616~9.288)、子痫前期(OR=7.648,95%CI 4.060~14.404)、妊娠期贫血(OR=1.868,95%CI 1.440~2.423)、首次分娩(OR=2.070,95%CI 1.658~2.586)、孕前体质指数偏低(OR=1.480,95%CI 1.111~1.973)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OR=0.483,95%CI 0.235~0.990)是足月SGA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合并贫血、首次分娩、孕前体质指数偏低是足月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体重增长超过正常范围是其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