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核心问题和逻辑起点。目前主要有识别说、关联说和场景理论3种界定方法。本文在对个人信息界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外立法实践,并提出未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关于个人信息界定的建议。

  • 标签: 个人信息界定 识别说 关联说
  • 简介: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得到了广泛利用。人们在搭乘便利车的同时,个人信息也正遭受更严重的威胁,信息主体极易成为“信息的裸体人”。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民法总则》,第111条专门规定个人信息保护规则,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提出个人信息权。而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不只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个人信息定义存在隐私权说、所有权说、人格权说等。而个人信息权则包含自决权、获取权、知情权、保密权、干预权、收益权、获得救济权等。

  • 标签: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法律属性
  • 简介:摘要:信息时代,个人信息的财富属性和资源属性日益凸显,但也出现个人信息获取和利用不当、个人信息频遭侵犯等问题。立法对个人信息以权益的方式而非授权的方式进行保护,这扩大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但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内涵的模糊以及与其他权利的交叉问题。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前提,但由于个人信息范围极广,调整个人信息的法律众多,这就造成该罪前置性条款模糊,违反刑法的罪刑法定和谦抑性原则。刑法中个人信息的范围界定,应当符合刑法的规范目的,遵从谦抑性原则,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的范围适当限缩,重点保护与公民人身相关的个人信息权益。

  • 标签: 个人信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谦抑性  
  • 简介:[素养解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交往、要沟通,就必须要有一个相互了解的渠道或方式。人们常用不同方式来介绍和表述自己的情况,让对方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例如介绍家庭情况时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婚姻、职业、住址,以及人际关系等,还有在社会上寻找工作、应聘求职等也需要在表格、申请书、履历表及推荐信里填写类似的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数据交流,达到双方沟通、了解,确定你的社会存在和你的社会地位。

  • 标签: 个人信息 社会地位 日常生活 家庭情况 人际关系 信息数据
  • 简介:【摘要】当今,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捕捉。信息处理者将捕捉到的海量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个人信息将会摇身一变成为极具财产价值的数据。《民法典》第111条将个人信息纳入基本法的保护范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则是将《民法典》第111条不断细化,从而构筑对个人信息权保护更严密的防线。

  • 标签: 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权 《民法总则》第111条
  • 简介:摘要:当我们分析与探讨死者个人信息的相关权利行使时,必须认识到确立该权利,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类权利的确立来实现近亲属的相关权益以及公共利益,从而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个人信息法》第49条的规定首先应当认清其适用主体、适用客体及适用场景,以建立利益均衡、权义相当的制度体系。

  • 标签: 死者人格利益 近亲属权利保护说 个人信息 场景风险理论
  • 简介:摘要我国有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中并没有对“个人信息”进行清晰的概括,在如今这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案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让我们不得不对此罪的对象所包涵的范围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

  • 标签: 大数据 个人信息 对象 界定
  • 简介:摘 要:信息于这个时代是一个大产物,它在我们社会生活等活动中无处不在,始终伴随着我们,它贯穿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发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覆盖,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极容易产生信息的泄漏等问题,所以,我们得做好个人信息数据的保护。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个人信息 数据保护
  • 简介:“老同学聚会拍的照片你自己看吧,哈哈,查看请点开下面链接……”这是一款名为“相册”的木马病毒,只是窃取个人信息的渠道之一。欺诈电话与手机恶意程序相结合的复杂欺诈,大规模爆发的勒索软件,媒体曾报道过的网络运营平台泄露宾馆住宿记录等,网络的发展,使公民的个人信息面临着巨大的泄露风险。

  • 标签: 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 木马病毒 欺诈 恶意
  • 简介:美国法的信息隐私权理论与德国的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是评判个人信息与隐私关系的两种流行理论进路。前者虽看似将个人信息涵盖至隐私权之中,但与中国法意义上的隐私存在较大差异,且无法为大数据时代中的个人信息提供充分保护。后者虽强调个人信息的价值,但仅将个人信息保护置于一般人格权之中,未对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作系统区分。《民法总则》第111条应理解为个人信息权。以个人信息权为视角,个人信息与隐私在总体上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二者在内涵、外延、理论背景、价值基础、保护原则、权能范围、侵权判断、责任承担各个方面均存在区别。

  • 标签: 隐私 个人信息 信息隐私权 个人信息权 民法总则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渐严重,为有力打击相关犯罪,《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罪名,最近发布施行的《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进一步对该罪名的具体适用作了全面规定。本文通过对北大法宝收录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案件特点和实务难题,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界定公民个人信息类型,慎重认定信息数量及其真实性。

  • 标签: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特征 问题 建议
  • 简介:个人信息个人生活和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流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也使个人信息容易被侵犯,我国刑法将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入罪化。本文对首先探讨侵犯个人信息行为入罪化的理由,指出我国现行刑法规定还存在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刑法规定的建议。

  • 标签: 个人信息 人格权 刑法保护
  • 简介:摘要: 个人信息是指可识别个人身份的资料,能够据此直接或间接推断出个人身份而又与公共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私人信息,关系到个人的财产、价值、利益、尊严等。本文对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进行探讨。

  • 标签: 个人信息 民法 个人信息保护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降临。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尽管其为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提供了便利,但是紧跟其后还存在大量个人信息被披露的巨大风险。放眼全球,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已是一种潮流,日益增多。我国刑法也在条文中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其还不足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规制侵犯个人信息罪上还有进步空间。只有不断地完善刑法规范,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功能,从而维护社会关系的稳定。

  • 标签: 个人信息 刑法保护 法律规范
  • 简介:面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并存的新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传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框架显得力不从心用户控制模式难以继续奏效,数据控制者的设定受到挑战,事后救济模式遭遇质疑,法律中心主义亟待拓展.对此,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隐私设计理论很好地回应了新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获得国际组织及各国的高度认同,被誉为下一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举措.隐私设计理论强调事先积极预防胜于事后消极救济,主张从一开始就将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通过设计嵌入系统之中,成为系统和商业实践运行的默认规则,给予个人信息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以实现用户、企业等多方共赢,这一理论可以为我国今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和实践工作提供重要借鉴参考.

  • 标签: 用户控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隐私设计理论 隐私增强技术
  • 简介:“你的隐私只剩零了,想开点吧。”1999年,时任Sun公司CEO的斯科特·麦克尼利在发布会上,对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和分析师说道。他认为互联网分享将彻底“杀死”隐私。

  • 标签: 隐私 个人信息 Sun公司 麦克尼利 媒体记者 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