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各民族对于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其模式基本上是一样的,这表明不同民族和文化尽管存在着世界观的差异性,但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却是一样的。文章对希腊创世与哈尼族创世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世界起源、人类诞生等基本主题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反映出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相同之处;哈尼族创世叙事较为单一但内容丰富,缺乏体系性和逻辑性。而希腊神话故事叙事较为多样性,体系性较强。这些不同之处反映出了各自文化的差异性。

  • 标签: 哈尼族创世神话 希腊创世神话 主题
  • 简介:本文从蒙汉两族不同的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及不同的文化等角度,阐述了两个民族创世的概况及其雷同性和变异性。指出蒙汉创世有很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各自的特色。“浑沌”的观点及认识是蒙汉两族神话中的共同点,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神话中的表现则是蒙汉神话各具特色的原因。文中也谈到外族文化对蒙汉神话的影响及神话本身的流传演变等情况。

  • 标签: 创世神话 浑沌 雷同 变异
  • 简介:中国创世相较西方神话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创世在表达对自然和世界的原始认识及丰富的想象的同时,表现了创新意识和救世情怀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创世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表达了创新意识,另一类表达了救世情怀。

  • 标签: 创世神话 情怀 救世 创新精神 中华 创新意识
  • 简介:发掘初人原型,可以为我们认知“人是什么”提供本土文化智慧。在中华创世中,初人原型生自原初大道(0-0)、太极混沌(0-1)、天地阴阳(0-2),并传承了宇宙原初的神圣力量。初人原型与万物同源而异质,但万物为天地浊气所生,而人类乃天地精气所成,故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之初,人与人之间,本没有什么力量差异,但是随着人在世心性力量的耗散,人就出现了神圣空间的文化分离,出现了心性结构齐全的真人、圣人,以及丧失神圣力量的俗人、小人。为了避免原型生命的人为衰亡.圣人以重返创世之初的原初智慧与文化药方来拯救人类在世的颓废状态。

  • 标签: 中华创世神话 人与天地 人与万物 人的在世分化 圣人拯救
  • 简介:《山海经》一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书",而是一部用图像描述创世的书。黄帝、禹等是开天辟地的神话大神;蚩尤、鲧以及"洪水"等乃是天地开辟前混沌的象征。《山海经》的开辟神话以历法的制定作为混沌时代结束从而"地平天成"的标志,反映了先民在"四方社坛"测影明历的远古历史。《山海经》的存在,说明华夏民族并不缺少创世,但华夏民族的创世过早历史化,使得创世大神被当成氏族祖先和文化英雄来崇拜。《山海经》创世在南方继续传承,造成南方特别是楚国文化的瑰丽局面。

  • 标签: 山海经 图像 创世神话 历法
  • 简介:【摘要】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起源问题的发起和追问,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曾停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此问题的回答也存有差异。无论是中国还是希伯来的创世都存留着对这一追问的反映。因此,在相同神话类型的背后,找到中希双方对于原初世界的差异表现,则利于反思与促进双方在文化观念上时常出现的差异理解。本文试图以中国和希伯来民族创世中普遍存在的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中国与希伯来创世相关类型的概括,用具体的神话材料,阐释神话故事中的宇宙观、人神关系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更好地挖掘神话中蕴含的差异,可以对两个民族之间复杂深刻的民族文化关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希伯来 中国 创世神话 宇宙起源 人类起源
  • 简介:北京时间21点,天仍然亮着。嘉峪犬的剪影,其包蕴的汉长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时光和风沙的冲刷,依然巍峨地矗立在丝绸之路的绵绵古道上。远处,祁连山蜿蜒起伏的雪峰被峰顶缭绕的晚霞映衬着,白成了一片长绸般柔和飘起的玫瑰色。由此往东再往东,

  • 标签: 创世神话 中国梦 火种 燃烧 中华 丝绸之路
  • 简介:本文阐述了女神形象发展演变的几个阶段,从而探讨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对女神形象增变的影响,以及女神形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女神 母系制 父系制 嬗变 神格 神职
  • 简介: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伏羲织网、仓颉造字、伶伦制乐、神农尝百草、伏羲创八卦……这些神话故事我们有的依稀听说,有的模糊知晓。为追溯中华文化之源,糅合文献中的神话资料、考古发现与各族民间传说,着重发掘其中蕴藏着的中华初民之基本宇宙意识与民族主体精神,

  • 标签: 中华文化 创世神话 创作过程 连环画 绘本 漫话
  • 简介:中国神话是异于西方的另一种精彩,神话里埋藏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面对西方文化、二次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帮助年轻人重塑中国文化自信是当下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考虑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中,"文化传播"也是工程的重要应有之义,连环画绘本正是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推进神话工程传播的文化战略,

  • 标签: 创世神话 传播方式 连环画 中国神话 西方文化 文化传播
  • 简介:“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早期的宇宙观,此宇宙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创世内容的基础之上,而“天圆地方”宇宙现形成的思维机制是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化”和类比联想的混合思维。古代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起源于古代神话特别是创世之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标签: “天圆地方” 宇宙观 古代文化
  • 简介:《勒俄特依》以神话和实际事物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说明天地的形成、万物的生长、山河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彝族的社会变迁和迁徙等。其进化演变不仅反映了人类(族群)的演变规律,还反映了原始先民认识的深化以及族群社会的分化和演变等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勒俄特依》进化演变母题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彝族 《勒俄特依》 进化演变
  • 简介:盘古神话分为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三种类型。根据南朝任昉《述异记》关于“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词”的记载,以今来宾市为中心的华南两广地区是盘古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徐整是三国时期吴国掌宗庙礼仪之官,为朝廷做沟通人神、编写纬书(即以神学和民间信仰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之事,今两广地区属吴国范围,把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创世编入纬书之中,是自然的事。壮侗语民族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创世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源。

  • 标签: 盘古神话 南海 桂林 徐整 纬书
  • 简介:正如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所言:文化的"基础机构是文化与自然界的主要相交处,是一个边界,在这个边界的另一边,支配人类行动的生态学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强制力与旨在克服或减缓这些强制力的主要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着。"

  • 标签: 少数民族 生态背景 创世神话 世界观 文化实践活动 贵州
  • 简介: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的创世有着很明显的相似性:天、地、宇宙的出现是既定的,神话中很少有关于"天地、宇宙如何而来"的讲述,找不到它们如何而来的明确答案。相反,"太阳神话"的数量之多却传递出另一个信息:他们不重天、地,但重视太阳,太阳是万物之始,太阳神话创世的主角。这样的相似现象并不是偶然,而是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共同催生出的结果。

  • 标签: 黎族 高山族 创世神话 百越文化 海洋文化
  • 简介:各民族的创世开启了本民族思想意识的文化源头。希腊神话和《圣经·旧约全书》所记载的希伯来民族的创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恶的胁迫是希腊神话和《旧约》中的主旋律,也是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善的引导是华夏创世的主旋律,也是东方文化重人道、轻神道的思想传统。重人道或重神道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传统的本源性差异,也是东西方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所创造的辉煌的思想根源。东西方只有在文化融合中共同面向生态文明,不断取长补短,克服各种弊端,才能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 标签: 善的引导 恶的胁迫 人道 神道 生态文明
  • 简介:蝼冢的《黑暗传》属于某种非常古老的文体的现代变式。这种文体,在西方世界从巴门尼德的《残篇》肇始,途经柏拉图《蒂迈欧篇》、普罗提诺《九章集》和卢克莱修《物性论》,一直到斯宾诺莎《伦理学》和谢林的《世界时代》,最后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那里达于终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个传统。)而在东方,这一文体的主要代表是中国易学和道家的若干典籍,西亚的灵知主义和拜火教经典,以

  • 标签: 黑暗传 创世神话 炼金术 史诗 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
  • 简介:对文艺创作来说,神话的民俗表征只是质料,不是形式,从不体现神话的终极价值,只能体现神话的中间价值,没有任何一种集体无意识能够以持续"无意识"的方式创造出给人"意识"的艺术作品。艺术创造的前提只能是审美自觉。我们对待神话资源,首先不是回到集体沉睡,而是追溯个体觉醒,这就是意味着神话新谱无关"神史"的盘诘,无关认祖归宗和先民崇拜,而是在个体心灵的积淀中找到苏世的神明。

  • 标签: 中国神话 集体无意识 流变 美学 忧生 终极价值
  • 简介:壮族姆六甲神话造人相比较其他地区和民族更有族群鲜明的艺术呈现:所用"尿泥"隐喻了两性生殖在神话造人中人自身的力量;三次造人成功几乎把壮族族群先民的日常生活完整地搬进了造人神话,从动植物生活原料、白天和夜晚时间维度宣告人类起源和自然万物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不同饮食带来男女两性划分,隐喻了人与人相处和建构社会秩序和谐之道的微妙关系。基于生态维度探讨壮族姆六甲造人神话以为:人类依赖自身力量能够建构人与万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共建和谐社会秩序的生态之道。

  • 标签: 壮族 姆六甲 造人神话 生态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的“语词中心论”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的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的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的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的语词中心主义的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的“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的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的行动主义的自觉.在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的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的双重合奏.呈现出的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的空间展开与言说的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