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僵硬陈旧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新的整体观研究范式,这种整体观范式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但是,当文学批评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这种整体观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拓宽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将文化研究作为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外延加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讨论中。
简介: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简介: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是"重写文学史"思潮下的重要产物,书中在重新评价文学流派和作品时,摒弃了以往的观点,提出了标新立异的观点,直接回应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以及整体性等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本文试以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为重点,来探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的主体性问题。
简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是毛泽东同志依据中国社会国情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而形成的重要理论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讲话》以其鲜活的生命力至今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讲话》改变了中国文学创作的观念,使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不断创新,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全新的文学创作方向与模式。另外,在新的形势下《讲话》为当下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点与现实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