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降主动术后的护理。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降主动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估患者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总结分析护理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护理前,患者受病情困扰和手术带来的不适,生活质量中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等评分在60~70分,属于较差状况,接受针对性护理后,患者各个评分均有提升,并且比较护理前后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降主动手术后,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可以有效让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提升,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也有益处,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降主动脉夹层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主动动脉瘤的护理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主要围绕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依照纳排标准的要求筛选出其中的38名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研究。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一般组(在治疗期间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理念对患者进行管理)和干预组(在治疗期间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干预)。结果:本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明显较好,整体感受较好(P<0.05)。结论:主动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需要重视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干预的开展,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情况的掌握程度更高,从而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分析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主动合并降主动真腔狭小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A型主动合并降主动真腔狭小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6(41.6±9.2)岁;急性夹层2例,慢性夹层7例,马方综合征5例。术前全主动CTA检查证实为A型主动,同时显示降主动真腔狭小,术中无法置入支架血管。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急性者同时行半弓替换+弓部血管去分支,慢性者行全弓替换;同期行Bentall手术3例,根部成形手术4例;对降主动真腔狭小,处理方法为:2例急性期患者采用杂交手术,即血管替换术后,DSA下置入24号覆膜支架血管;对于慢性患者,2例采用内膜纵行开窗术,后内衬相应大小的2~3 cm人工血管与四分支血管远端吻合;5例降主动直径较粗(>5 cm)者,术中直接在假腔内置入支架血管或涤纶人工血管(备二期行降主动替换手术),缝闭真腔近端。结果本组患者无住院死亡,无神经系统障碍、截瘫、腹腔脏器缺血、下肢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早期随访中,行杂交手术者,CTA显示支架位置及形态良好,弓部假腔血栓化闭合;假腔内置入人工血管者在术后3个月均接受胸腹主动替换术;2例内膜纵行开窗患者,其中1例在术后随访中行TEVAR治疗,另1例假腔扩大明显而接受胸腹主动替换术。结论A型主动合并降主动真腔狭小患者的处理棘手,方法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此类患者,杂交手术或分期手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降主动脉 杂交手术 分期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主动Ⅱ期经假腔隔绝(false lumen endovascular occlusive repair,FLEVOR)促进主动重构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主动Ⅰ期近端修复术后Ⅱ期行FLEVOR手术的患者,观察其临床转归、假腔血栓化以及主动重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51.3±14.9)岁。4例既往因Stanford A型夹层行开放手术,8例B型夹层近端行胸主动腔内修复术,距近端修复术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6年。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观察到内脏缺血、截瘫或院内死亡。中位随访时间16.7个月,3例患者假腔存在血流灌注,8例患者假腔完全血栓化,72.7%的患者腹主动最大径减小。结论FLEVOR手术能够有效经假腔隔绝血流,诱导假腔血栓化,促进主动重构,同时保护脊髓和内脏动脉血供,减少Ⅱ型内漏返血。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远端瘤样扩张 主动脉重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TEVAR的时间[M(QR)]为37 d(72.8个月)(范围:1 h至14年)。48例急诊手术,9例亚急诊手术,1例转运至手术室途中因夹层破裂死亡。57例手术患者均行主动根部处理。54例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全弓置换,3例(年龄>65岁)于浅低温下行弓部去分支吻合+升主动置换+弓降部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时间(445±32)min(范围:382~485 min),主动阻断时间(103±19)min(范围:89~133 min),心肺转流时间(189±27)min(范围:162~221 min),术中出血量(665±343)ml(范围:450~1 750 ml)。术后ICU停留时间5(6)d(范围:2~27 d),术后住院时间14.0(4.5)d(范围:2~36 d)。死亡3例,包括严重脑部并发症2例,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消化道出血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0.5~7.0年,1例术后3个月发生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2例再次行胸腹主动置换,其余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吻合口漏和支架扭曲膨胀不全。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突发脑梗死。结论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多数与支架移植物相关,积极的外科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 血管内手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TAAD)的治疗结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收治35例妊娠合并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7±4.4)岁,马凡综合征15例(42.9%)。早期妊娠2例(5.7%),中期妊娠11例(31.4%),晚期妊娠15例(42.9%),产褥期7例(20.0%)。根据孕周(GWs)制定管理策略:分娩优先9例(25.7%),同期处理18例(51.4%),手术优先7例(20%),保守治疗1例(2.9%)。结果手术优先、同期处理和分娩优先组的患者及胎儿死亡率分别为14.3%(1/7)、57.1%(4/7);5.6%(1/18)、15.8%(3/19)和11.1%(1/9)、22.2%(2/9);1例行保守治疗,患者及胎儿5 d后死于主动破裂。中位随访时间16.7(2.5,56.2)个月,2例(6.7%)患者及3例(12.0%)胎儿/新生儿死亡,6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63.5%。结论结合GWs制定的TAAD诊疗策略切实可行。TAAD发生在28 GWs后,同期处理可以挽救母婴生命;但28 GWs前胎儿的死亡风险高,应优先挽救孕产妇的生命。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夹层 治疗策略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弓部的B型主动,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解剖条件与术者的相关经验,方能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弓上分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弓修复技术治疗26例Stanford A型主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3±4.5)岁。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升主动置换8例,Bentall术10例,主动窦部成形加升主动置换8例。26例患者植入主动覆膜支架48枚,2例远端真腔打开不良植入三枚支架;1例覆膜支架释放时移位,术中人工血管片环缩包裹加固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无内漏发生,远端支架膨胀良好。2例(7.69%)术后死亡,其中1例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循环难以维持而死亡。术后一过性术后烦躁5例(19.23%,5/26),肌力下降2例(7.69%,2/26),声音嘶哑8例(30.77%,8/26);肝功能不全2例(7.69%,2/26),肾功能不全2例(7.69%,2/26),经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随访3~32个月,19例(79.17%)获得随访,5例因死亡失访,失访与手术及主动相关并发症无关,随访期全因死亡率为20.8%(5/24)。19例存活患者随访结果满意。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弓修复技术在 Stanford A型主动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深低温停循环、脏器灌注不良的高危因素,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杂交技术 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部修复术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将主动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升主动替换术6例,Bentall术4例,升主动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15例,主动窦部重建+升主动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腔内介入手术治疗主动和胸主动瘤的效果。方法 通过随机法将本院于2019年04月-2021年06月纳入的76例主动和胸主动瘤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行开放性手术和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比较应用成效。结果 参照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高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愈率,观察组较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腔内介入手术 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主动(AAD)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老年AAD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68.5±7.2)岁,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老年AAD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69.7%(23/33),首发临床症状分别为剧烈胸背痛45.5%(15/33)、腹痛33.3%(11/33)、胸闷15.2%(5/33)、发热3.0%(1/33)、下肢无力3.0%(1/33)。首诊误诊为冠心病及心肌梗死3例,发热查因1例,肾绞痛1例,脑梗死1例;均经CT增强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老年AAD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容易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选择CT增强检查,避免误诊。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老年 临床特点 误诊 高血压
  • 简介: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ATAAD)诊疗发展迅猛,不仅建立了基于Stanford分型的主动细化分型,而且确立了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右侧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的心肺转流策略和孙氏手术的标准术式。基于上述有效的管理策略,ATAAD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各类复杂ATAAD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防治已成为我国ATAAD诊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国ATAAD的诊疗仍需不断精进,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综合诊疗体系,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发生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计划和方案,为急性主动后续的治疗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发生的影响。结果:根据数据模型的建立结果可以得知,急性主动多发生于冬季12月份至1月份,发病例数峰值最低集中于夏季的6月份至7月份,根据广义可加模型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急性主动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随着2min风速增加,急性主动的发生例数降低。结论:急性主动的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联系,气温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会使得急性主动的发病率上升,而2min平均风速的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则会使得急性主动的发病例数降低,建议今后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发生因素 气候变化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腹主动腔内修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到2020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61例孤立性腹主动患者的资料。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60.2±11.4)岁(范围:43~87岁)。47例患者采用分叉型支架,14例患者采用直筒型支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无不良事件发生率,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采用分叉型支架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42.4±47.9)min(范围:70~310 min),直筒型支架为(95.7±23.7)min(范围:70~150 min)。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3例患者发生Ⅰa型内漏。随访(37.1±22.1)个月(范围:3~91个月),3例患者发生Stanford B型主动,其中1例加重为Stanford A型并破裂死亡,1例接受二期手术,1例保守治疗;1例患者发生Stanford A型主动,保守治疗57个月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术后主动重塑良好,累积生存率和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差异(P=0.584、0.309)。结论分叉型支架和直筒型支架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腹主动可以获得良好的中长期预后和主动重塑。

  • 标签: 主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腹 血管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TA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部创伤,患者均接受TEVAR手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肝素使用量、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脏器并发症等。比较术前、术后1 d脑钠肽、尿素氮、肌酐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主要观察支架的位置、术后逆撕、截瘫及内漏发生等情况。主动CTA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主动动脉瘤最大直径、远端主动真腔直径,明确TEVAR术后主动重塑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5.9±6.3)个月]。手术时间为60~200 min [(96.7±30.7)min],术中出血量为20~45 ml[(31.1±6.8)ml],术中肝素使用剂量为0~0.53 mg/kg[(0.4±0.1)mg/kg],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7 d [(4.7±1.3)d]。7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胸腔闭式引流、气道管理及抗感染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并康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异常,予以药物治疗好转。术前、术后1 d患者的脑钠肽、尿素氮、肌酐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TA复查示支架位置满意,没有逆撕、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例Ⅰ型内漏,瘤体未进一步扩大,患者病情稳定。术后6个月夹层动脉瘤直径为(34.4±5.0)mm,较术前的(38.2±5.6)mm缩小,远端主动真腔直径为(26.8±4.6)mm,较术前的(22.6±6.0)mm扩大(P<0.05或0.01)。结论TEVAR对心功能、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主动重塑良好,是治疗Stanford B型TAD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破裂 主动脉,胸 血管内手术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胸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现已逐渐成熟,成为临床治疗胸主动的主要手段。腔内治疗拥有创口小,围术期死亡率低的优点,但长期随访结果相比开放手术缺少明显优势。TEVAR术后胸主动段虽得到处理,但腹主动及其分支在远期随访中会出现瘤样扩张、新发破口以及分支血管支配的器官缺血、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为减少该类并发症出现,在术前及时对血管解剖形态、血管壁及腔内病理改变、相关脏器功能评价、支架种类选择以及支架放置方案作出分析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B型 远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患者主动CTA误诊夹层动脉瘤1例。患者男,50岁,因胸痛、胸闷3 d,意识不清1 h于嘉兴市第一医院就诊,在进行主动CTA扫描时出现了与主动相似的充盈缺损,经主动造影后证实为伪影。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主动充盈良好,无夹层征象,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狭窄90%~95%,心内科医师成功将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患者的左冠状动脉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1.5T核磁共振 动脉瘤 放射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不同放射影像学,对于主动动脉瘤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016年-2021年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主动动脉瘤患者开展调查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1.5T核磁共振、多层螺旋CT和心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分析。结果: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准,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一致性进行比较发现,多层螺旋CT相比较1.5T核磁共振有更加准确的显示率。结论:对主动动脉瘤患者来说,实施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要高于1.5T核磁共振,但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1.5T核磁共振 动脉瘤 放射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