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角膜胶原交联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个性化调整中能量使用等,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2-246)

  • 标签: 圆锥角膜 超薄角膜 角膜扩张 角膜胶原交联术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CXL)对阻止扩张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屈光不正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见CXL有常规胶原交联、加速胶原交联、跨上皮胶原交联、激光化学反应胶原交联以及联合手术。CXL可有效阻止扩张性角膜病进展,可延迟或避免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并在大泡性角膜病、除疱疹病毒性感染外的感染性角膜炎、屈光不正等其他角膜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对于眼部疱疹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及薄角膜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会加重病情发展。本文就常见CXL手术方式的优缺点、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增强CXL的临床应用,减少其并发症。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扩张性角膜病 感染性角膜病 屈光不正
  • 简介:摘要近年发现角膜胶原交联(CXL)有可能通过优化局部角膜的形态而达到改善屈光状态的效果。此外,也有学者将CXL应用于近视、远视等屈光不正的矫正,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将这些为改善眼部屈光状态而进行的CXL手术(包括单独或联合手术)归类为屈光性CXL。现就近年屈光性CXL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屈光不正 角膜地形图引导 屈光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不同曲率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78例(78眼)圆锥角膜的临床资料。每例任选1眼纳入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最大角膜曲率值(Kmax)≥55,共39例(39眼);B组患者Kmax<55,共39例(39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核黄素/UV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62,P=0.007)。两组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199,P=0.00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4,P=0.018)。术后B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更高,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较低。结论去上皮CXL治疗Kmax<55的圆锥角膜患者效果较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术,胶原,角膜 曲率,角膜 效果,治疗
  • 简介: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扩张为特征,原因不明的双侧进行性角膜病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目前,使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已经成为可以有效阻止圆锥角膜进展的新方法,本文就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原理、方法、并发症及展望进行综述。

  • 标签: 圆锥角膜 进展期 角膜胶原交联
  • 简介:摘要如今圆锥角膜的诊疗理念不断更新,人们不仅关注于如何延缓圆锥角膜进展,也在努力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随着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技术在眼科的应用,角膜胶原交联联合不规则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圆锥角膜治疗的新策略。然而已逐渐变薄的圆锥角膜患眼是否可再进一步行准分子激光切削、该方案两种手术同期和分期执行孰优孰劣等关键问题尚无定论,本文基于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51-253)

  • 标签: 圆锥角膜 胶原 交联试剂 激光,准分子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暴露性角膜炎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结果随访7~14个月,患者均无复发,且无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后2周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10,P=0.000);术后3个月,角膜荧光染色均呈阴性,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病变范围均缩小形成稳定的薄翳。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治疗有严重感染的暴露性角膜炎效果良好。

  • 标签: 角膜炎,暴露性 胶原交联术,角膜 感染,严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圆锥角膜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眼科在2023年1月-2024年1月收治289例行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的圆锥角膜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144例、观察组145例,分别施以围期的常规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99.31%)比对照组(95.14%)高,P<0.05。护理前两组的CD-RISC评分相匹配,P>0.05。护理后CD-RISC评分比护理前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CD-RISC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围期加强心理护理可提高角膜胶原交联的可靠性,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 标签: 围手术期 心理护理 角膜胶原交联术 圆锥角膜
  • 简介:摘要:随着角膜胶原交联( CXL)的临床应用,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唯一能有效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治疗方法。它通过紫外光 -核黄素发生的胶原交联反应提高角膜的机械强度,增强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该治疗方法已被应用于多种角膜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各种操作的改进丰富了该治疗的适应症。本文就角膜交联治疗的对胶原交联治疗的原理、操作及改进、临床应用和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 圆锥角膜 紫外线 核黄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技术(CXL)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至6月行CXL或屈光手术联合CXL者62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圆锥角膜42例(46只眼),采用核黄素及紫外线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薄角膜及高度近视20例(38只眼),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联合CXL。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发症并进行对症治疗。结果随访期末,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由术前的0.95±0.36和0.43±0.21,提高至0.82±0.33和0.31±0.22(t=8.668,8.471;均P<0.05),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下降(2.65±2.49)D,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8,P<0.05)。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5±0.03、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01±0.02。术后并发症:圆锥角膜46只眼中,术后发生高眼压4只眼、角膜上皮延迟愈合2只眼、边缘性角膜浸润1只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1只眼;联合手术38只眼中术后发生边缘免疫性角膜炎1只眼、短期类圆锥角膜改变1只眼。各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或减轻。结论临床上CXL首选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联合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薄角膜以及高度近视效果良好。

  • 标签: 圆锥角膜 交联试剂 胶原 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至12月进展期圆锥角膜67例(89眼)纳入本研究。患者均接受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以Pentacam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术后角膜光密度变化。结果交联术后所有层次及区域的角膜光密度均立即升高。术后12个月,角膜中心区直径2.0 mm内及2.1~6.0 mm的角膜前层光密度高于术前(t=2.479,5.703;均P<0.05)。术后12个月角膜中心区直径2.1~6.0 mm的角膜前层光密度与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存在负相关(r=-0.632,P<0.05),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无相关性(P=0.881,0.647)。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增高,特别是角膜浅基质层中央区。角膜光密度的增高与术后角膜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与视力无相关性。

  • 标签: 圆锥角膜 胶原交联术,角膜 光密度,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胶原交联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2例(82眼),在联合用药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行角膜胶原交联。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6个月至3年,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形成不同程度瘢痕71例(愈合率87%),其中视力提高且不需要再次手术患者52例;病情仍然进一步加重,急性期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8例,急性期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患者1例;溃疡稳定但再次复发加重并行角膜移植患者2例。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新的治疗方法,且其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安全、有效。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核黄素 真菌性角膜溃疡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CXL)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8例25眼,平均年龄(14.4±1.3)岁。采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测量并分析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Kmax)、最薄点角膜厚度(TCT)、角膜后表面高度值(PCE)、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变化。记录眼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由术前的0.96±0.35和0.45±0.22提高至术后1年的0.84±0.33和0.34±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65、-4.843,均P<0.01)。术前SE为(8.66±5.11)D,明显高于术后1年的(8.07±5.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3,P=0.003)。术前Kmax为(58.58±9.07)D,术后1年降至(56.25±9.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7,P<0.01);其中Kmax下降1 D以上的有17眼,占68%,变化在1 D以内的有6眼,占24%,增加1 D以上的有2眼,占8%。TCT由术前的(485.0±32.5)μm下降至术后1年的(475.3±35.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6,P<0.01)。术前与术后1年PCE和E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23,P=0.316;t=-1.424,P=0.167)。1眼术后2 d出现角膜周边无菌性浸润,经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后症状好转,预后良好,其余眼未出现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胶原交联术 青少年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CXL)是利用光照射被光敏剂浸润的角膜,诱导角膜胶原纤维之间以及胶原和其他基质蛋白之间形成共价键(即交联),从而增加角膜硬度并维持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一种光化学方法。传统的核黄素-紫外光诱导的角膜胶原交联(UVX)是以核黄素作为光敏剂,370 nm的紫外光进行照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但不良反应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视。玫瑰红-绿光角膜胶原交联(RGX)是一种新的CXL技术,以孟加拉玫瑰红作为光敏剂,然后用532 nm的绿光进行照射,可用于治疗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和促进角膜伤口愈合。现将从RGX的原理和过程、安全性与有效性、与UVX的比较及其在眼部的应用研究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术 孟加拉玫瑰红 圆锥角膜 感染性角膜炎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已被证明可以延缓或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特别是在疾病的早中期。但研究也显示经胶原交联术后,圆锥角膜仍有一定几率继续进展。交联术后继续进展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术后进展的诊断标准、手术方式(是否保留上皮、核黄素的给药方式、紫外线照射时长与模式)、年龄、锥顶位置、术前Kmax值、揉眼与过敏等。一般认为,阻止进展效果依次为去上皮交联法、离子导入法交联、促渗剂交联,Dresden法优于快速交联法,高龄患者优于低龄患者,锥顶位于角膜中央的圆锥角膜优于周边型圆锥角膜,术前低Kmax者优于术前高Kmax者,无揉眼过敏者优于有揉眼过敏者,可作为临床干预及预后评估的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38-244)

  • 标签: 圆锥角膜 角膜胶原交联术 交联术后进展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对三种真菌均无效;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 标签: 角膜胶原交联 联合 那他霉素 真菌性角膜炎
  • 简介:摘要角膜胶原交联(CXL)可以用于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感染性角膜炎、角膜融解和角膜基质水肿等病变。临床上常用的CXL方案为核黄素-紫外光交联角膜中的核黄素浓度和分布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角膜中核黄素浓度进行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荧光显微镜成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无创实时检测、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法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IMS)等,不同方法之间结果可能存在差异。现对目前研究中的核黄素浓度及其检测方法做一概述。

  • 标签: 核黄素 浓度 角膜胶原交联术 共聚焦显微镜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晚期圆锥角膜患者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交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选择角膜厚度低于400μm的圆锥角膜患者24人38眼,点低渗核黄素溶液使角膜基质水肿厚度达到400μm以上,行角膜交联。术前、术后记录观察最佳矫正视力、角膜顶点K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晶体等变化,对所有病人进行护理指导。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角膜上皮于3~5天内愈合;角膜Haze于4周内消退;最佳矫正视力术前为4.72±0.08,术后3月为4.80±0.05,6月为4.91±0.04,1年为4.93±0.06;角膜顶点K值术前为53.18±7.24D,3月为52.47±5.62D,6月为51.87±6.58D,1年为51.69±6.31D;角膜厚度治疗前为367±33μm,水肿后为412±65μm,3月为373±37μm,6月为350±35μm,1年为345±32μm;角膜内皮术前为3072±203/mm2,术后3月为2905±216/mm2,6月为2969±218/mm2,1年为2978±209/mm2;未见晶体、视网膜并发症。结论采用低渗核黄素法行角膜交联治疗晚期角膜圆锥安全、有效,且当的护理可以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 标签: 角膜交联,核黄素,紫外线,圆锥角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展期圆锥角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行角膜胶原交联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23例(32只眼),其中男性15例(24只眼),女性8例(8只眼);年龄(26±10)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结构改变、定量记录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基质细胞、内皮细胞密度和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不同时间的差异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Bonferroni校正。结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处于修复期,表现为上皮基底细胞核增大、反射增强,上皮下可见活化细胞,浅基质肿胀呈海绵状,深基质肿胀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反射强。术后1个月,上皮基底细胞恢复,上皮下神经开始生长,浅基质持续呈海绵状肿胀,反射进一步增强,深基质肿胀呈更粗大的斑块或条索样结构并持续至术后3个月。术前与术后3个月内,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30,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0.51±0.31)、(3.65±2.21)、(8.50±4.02)mm/mm2,与术前的(14.60±2.57)mm/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48,P<0.001),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前部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2.00(1.00,5.75)、2.50(1.00,5.75)、79.00(64.25,94.00)个/mm2,与术前的347.00(345.00,395.75)个/mm2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3个月内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范围为(400.56±86.12)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402.13±89.20)、(399.88±85.92)、(399.69±85.9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P=0.45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后部基质细胞密度[术前为(260.6±33.2)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64.4±44.5)、(263.9±37.6)、(266.3±40.2)个/mm2]和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707.1±152.6)个/mm2,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分别为(2 704.2±148.5)、(2 705.6±152.6)、(2 704.5±150.1)个/m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38,1.01;P=0.259,0.351)。结论圆锥角膜角膜胶原交联术后早期,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上皮和上皮下神经的改变呈现损伤修复的过程;角膜浅基质呈均匀的蜂窝状肿胀,深基质呈不均匀斑块状或条索状肿胀;术后早期角膜基质结构改变的深度相对稳定。

  • 标签: 圆锥角膜 显微镜检查,共焦 胶原 交联试剂 角膜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