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文中就以《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中的知识为例,就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传导”概念进行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传导型敷料Drawtex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烧伤面积为5%~20%体表总面积(TBSA)的深Ⅱ度烧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两组均给予创面清创换药处理和凡士林油纱包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Drawtex敷料。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敷料增重、疼痛情况、创面细菌培养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18.47±3.21)d比(21.15±4.68)d,t=24.309,P=0.000]。伤后7、14、21及28 d观察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第1次及第2次清创换药,观察组敷料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48 h内敷料平均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伤后2、3、4 d换药后疼痛评估显示,观察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3、7 d观察组创面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传导型敷料Drawtex可改善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情况。
简介:摘要母体自身抗体相关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MCHB)是由于母体内存在的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通过胎盘传输给胎儿引起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新生儿MCHB的总体发生率约1/20 000,抗SSA/Ro和抗SSB/La抗体阳性母亲初产胎儿的MCHB发生率为1%~2%,既往生育过MCHB患儿的母亲再育子女发生率增高至15%~20%。完全性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发生往往成为永久性,90%需要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MCHB总体死亡率为15%~20%,早期产前检测和干预可改善预后,羟基氯喹可以预防其发生。本文对MCHB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丹参多酚酸盐治疗青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合并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例,并通过文献复习分析了其可能的治疗机制;建议无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阿斯综合症等症状、以夜间发生为主的青年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者,可尝试积极的药物治疗,有可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起搏融合自身传导(SyncAV)程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植入带有SyncAV功能的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关闭SyncAV功能)和SyncAV组(打开SyncAV功能)。术前评估心功能,行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QRS时限(QR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术后6个月随访再次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共入组6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且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对照组33例,SyncAV组32例。对照组中25例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后静脉,SyncAV组中26例植入侧后静脉(75.8%对81.3%,P>0.05)。SyncAV组患者起搏QRSd显著短于对照组[(137.3±13.1)ms对(144.8±12.2)ms,P<0.05]。术后6个月随访,SyncAV组患者LVEDD[(61.7±12.3)mm对(67.7±9.9)mm,P<0.05]、LVESD[(49.5±13.0)mm对(56.0±11.1)mm,P<0.05]较对照组显著缩小,而LVEF显著增加(43.8%±9.6%对36.7%±6.2%,P<0.01)。与基线状态比较,SyncAV功能较传统双心室起搏进一步缩短QRSd [(-29.1±12.5)ms对(-20.0±11.9)ms,P<0.01],减小LVEDD[(-8.6±8.7)mm对(-3.6±6.7)mm,P<0.05]和LVESD[(-11.1±10.0)mm对(-5.5±7.3)mm,P<0.05],提高LVEF(15.9%±8.2%对9.0%±3.7%,P<0.01)。结论对伴有LBBB和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SyncAV程序较传统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改善电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雪利昂负压微管丝(Drawtex)敷料,该敷料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敷料,符合TIME原则,通过水传导作用、静电作用、毛细作用将创面渗液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并转移,从而有利于创面的愈合。通过四个骨科方面的复杂创面案例中Drawtex敷料的应用表明该敷料确实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70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A组,n=35)与无症状组(B组,n=35),2组均采用美国DNS-4型动态心电图西医分析仪进行连续24h的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B组患者24h检出2.0s以上的长R-R间期阳性率及逸博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但B组患者日间、夜间检出2.0s以上的长R-R间期阳性率及逸博阳性率显著低于A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液体测压导管(WFC)和气体测压导管(ACC)行尿动力学检查的差异以及检查结果是否可以互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2 14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共有膀胱测压数据2 538次。WFC组1 299次,男856次,女443次;年龄37(24,50)岁;病程1.2(0.4,5.0)年;神经源性膀胱(NB)1 130次,其中创伤性脊髓损伤(SCI)534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67次;非神经源性膀胱(N-NB)169次,其中特发性122次、前列腺增生19次。ACC组1 239次,男773次,女466次;年龄37(24,55)岁;病程1.5(0.5,6.0)年;NB 1 040次,其中创伤性SCI 122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18次;N-NB 199次,其中特发性41次、前列腺增生4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的膀胱内压(Pves)、腹压(Pabd)、逼尿肌压(Pdet),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DO),自主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Pdet.Qmax),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时的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以及初始咳嗽时Pdet的信号模式(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对创伤性SCI和特发性两个亚组的测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abd均显著高于WFC[18(10,26)cmH2O(1 cmH2O=0.098 kPa)与15(11,21)cmH2O;23(16,31)cmH2O与20(14,26)cmH2O;23(15,31)cmH2O与18(12,24)cmH2O],Pdet均明显低于WFC[0 (0,0)cmH2O与0(0,1)cmH2O;5(1,13)cmH2O与9(4,17)cmH2O;6(1,12)cmH2O与7(3,14)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咳嗽状态ACC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均显著低于WFC[22(12,36)cmH2O与23(14,38)cmH2O;20(10,33)cmH2O与21(12,36)cmH2O,P<0.05]。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8(10,27)cmH2O与16(11,21)cmH2O;30(22,39)cmH2O与26(20,36)cmH2O],MUP和MUCP均明显高于WFC[91(69,118)cmH2O与81(64,106) cmH2O;77(55,103)cmH2O与68(48,9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det.max-DO、Pdet.max和Pdet.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SCI亚组中,仅充盈前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5(10,24)cmH2O与14(10,20)cmH2O,P<0.05];尿道压测定中,仅MUP明显高于WFC[95(71,119)cmH2O与85(65,112)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亚组中,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均显著高于WFC[25(20,29)cmH2O与18(11,23)cmH2O;35(29,44)cmH2O与28(20,38)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MUP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始咳嗽时Pdet信号模式,ACC更易测得Ⅰ型,WFC更易测得Ⅱ型和Ⅲ型。结论与WFC相比,ACC在静息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更高、Pdet更低,在初始咳嗽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更低。WFC和ACC测定的各压力值和信号模式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互换使用。
简介:摘要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睡眠时间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收集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的1 7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按夜间睡眠时长将患者分为短(≤6 h)、中等(>6 h且≤8 h)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8 h)。baPWV≥1 6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短、中等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9.7%,30.8%和38.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长夜间睡眠时间组和短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317(P<0.05)和1.169(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735(P<0.05)和1.131(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与baPWV升高有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规律随访的腹透患者。采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仪测定CF-PWV,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超负荷液体量(overhydration,OH)。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或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20年7月31日)。根据CF-PWV测量值分为CF-PWV≤10 m/s组和CF-PWV>10 m/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24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33例(59.4%),年龄(55.2±13.4)岁,中位腹透龄22.3(6.5,59.3)个月,合并糖尿病者47例(21.0%),有CVD病史者37例(16.5%)。中位CF-PWV 9.6(8.4,11.4)m/s,其中CF-PWV>10 m/s者105例(46.9%)。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有CVD病史者占比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70,95%CI 1.043~1.099,P<0.001)、合并糖尿病(OR=3.693,95%CI 1.646~8.287,P=0.002)、高OH(OR=1.238,95%CI 1.034~1.483,P=0.020)是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至研究终止日期,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4(25.6,41.7)个月,随访期间24例(10.7%)患者死亡,其中19例为CVD相关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Log-rank χ2=6.423,P=0.011)和CVD相关病死率(Log-rank χ2=6.243,P=0.012)均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HR=1.057,95%CI 1.010~1.107,P=0.018)及CVD相关死亡(HR=1.062,95%CI 1.009~1.118,P=0.02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动脉僵硬度升高在腹透患者中较普遍,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高容量超负荷是CF-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F-PWV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和CVD相关死亡的潜在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