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由于我省城乡自来水供应日益普及,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了有效的粪管水改工作,有效地降低了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故自70年代始肠伤寒的发病率已有大幅度的下降,平均年发病率从50、60年代的20.39/10万、20.59/10万降至13.16/10万,80年代平均年发病率更下降至5.12/10万;但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部分农村卫生工作有所放松,集市贸易以及街头食品的繁荣兴旺也同时带来了不良卫生问题;某些实行简易自来水供应的厂点,也因为缺乏必要的净水设备和消毒措施,加上水源未受立法保护,一旦水质受染,往往导致疾病的流行。近年来,肠伤寒病的大规模暴发虽不多见,但局部的、小规模的流行则尚间有所闻,为引起有关方面的警惕,注意作好预防,特将本室近日收到的四篇报告材料摘要分述于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县龙山乡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现况,为今后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12年4月22日至2012年6月4日,龙山乡共发生伤寒病例147例,其中,学生134例,农民13例;病例均发生在龙山乡自来水厂供水范围内,病例对照调查提示学生饮用自来水生水的发病危险性明显高于未饮用生水学生(X2=10.79,P<0.01;OR=4.12,95%CI1.76-9.62)。结论该起疫情暴发流行考虑与该乡自来水源被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简介:【目的】探讨东部沿海地区67年间伤寒、副伤寒发病及死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流行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系统分析1950—2017年宁波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和暴发数据,用PASWStatistics软件统计分析与模型拟合检验。【结果】1950—2017年宁波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29583例,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与国内其他地区秋季发病高峰明显不同;暴发疫情以水源和食源性传播为主。【结论】宁波属于伤寒、副伤寒历史高流行区,发病与水源污染和居民生食、半生食海鲜的饮食习惯有关。沿海地区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和贝类海产品卫生监管,开展健康宣教、改变居民生活习俗是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主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中学发生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预防控制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对策。 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送实验室检测,并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描述。 结果:某中学共有在校学生4232名,共搜索到甲型副伤寒学生149例,罹患率3.52%。发病高峰在4月6日至4月10日,其中七年级发病23 例,八年级发病59例,九年级发病67例;男性82例,女性67例。结论:此次暴发疫情主要是由校外部分餐饮店使用的自备水源受到污染,其次是学校食堂和校外餐饮店部分从业人员带菌引起,学生在校外周边餐饮店用餐是主要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加强水污染和餐饮店卫生监督管理,避免疫情再次暴发。
简介: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季为多。水痘的传染性极强,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染,潜伏期为14~20天。该病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出皮疹,皮疹首先发生在躯干,以后逐渐向头面部及四肢蔓延;初起时为红色针头大小的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即变成绿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周围皮肤红晕,水疤内容清澈如水珠状,疱壁薄易破,经2~3天干燥结痂,痂脱落后不留疤痕。自觉有瘙痒,水疱抓破后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整个病程约2周左右。
简介:目的分析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伤寒副伤寒2933例,其中伤寒2124例(占72.41%)、副伤寒809例(占27.59%),年均发病率为2.11/10万,死亡2例。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市(州)分别是黔西南州(4.53/10万)、遵义市(2.75/10万)、贵阳市(2.72/10万)和六盘水市(2.19/10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发病高峰为5—9月,共报告病例1621例,占总病例数的55.27%。男性1522例,女性14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4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1.42%。职业分布以农民(1156例)、学生(604例)、散居儿童(321例)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41%、20.59%和10.94%。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病例血培养阳性率为1.61%(51/3170);分离菌株以伤寒沙门菌为主,共30株(占58.82%),其次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20株(占39.22%)。结论2012—2015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然较高,应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深圳地区3年来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情况,寻找原因并提出控制的方法。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07年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报告78例伤寒、副伤寒病例,其中伤寒26例,副伤寒52例;男性54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为1:0.44;发病最高的年龄段为20~29岁,占48.7%;发病人群主要为工人雇员,占59.0%;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夏秋季病例相对较多,但月份集中程度不明显。结论深圳地区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呈常年散发,以副伤寒为主。年轻的男性外来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建议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工厂区和出租屋村的街边饮食摊档进行监督和管理。
简介:目的分析伽师县7—8月份流行期发生的伤寒病例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特点,为查明流行的原因提供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依据,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伽师县2005年7~8月份发生的73例伤寒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伽师县伤寒病例自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7月中旬明显增多,8月中旬以后明显下降,截止8月31日,共报告伤寒病例73例,无死亡病例发生;与去年同期相比,在7月6日至8月10日之间处于流行期;疫情波及10个乡镇和县城,累计发病村48个,发病组58个。本次疫情以散发为主加以点状爆发,在江巴孜乡和铁日木乡出现水型污染局灶爆发。年龄分布: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70岁,发病年龄集中在5—19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61.6%。大部分病例具有畏寒、发热、乏力、腹痛、相对缓脉、部分有表情淡漠、玫瑰疹等症状、体症,并发症少见。在伤寒流行期,对病人进行血培养阳性率为23.5%;间接血凝试验阳性率为35.2%;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使培养阳性率为1.61%;带菌率为0.06%;水检阳性率为0.04%。结论本次伤寒疫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用被污染的涝坝水,并且饮用生水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2乡集中爆发的原因;同时存在食用冰水、凉皮等三凉食品;病家卫生状况差,苍蝇密度高;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差等多种发病因素的特点。
简介:猪肺疫又叫猪巴氏杆菌病、猪出败,俗称"锁喉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每年6-8月间(俗称"烂八月”)最易暴发流行,如不及时诊治,很易并发猪瘟,死亡率高达80%以上,是夏季养猪威胁最大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盛夏时节最易暴发流行.巴氏杆菌天然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内,当饲养管理不良如饥饿、猪舍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运输疲劳时,猪体抗病力下降,病菌侵入组织和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猪首先表现为发高烧38-40℃,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心跳加快,呼吸费劲,有的象狗坐着一样,伸着脖子,张嘴喘气,还有的喘声很大.发病猪后期皮肤有出血点,指压不退色,咽喉肿胀,摸着很热、很硬,时常发生短促的带痛性干咳,有的从鼻口流出粘液或泡沫.猪发病初期时拉干屎,末期拉稀.最急性的多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经过几天后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伤寒爆发疫情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做好我区伤寒疫情防控工作。方法以新疆地区2005年-2014年期间伤寒爆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研究对象,使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伤寒爆发疫情分布情况。结果2005年-2014年期间新疆地区发生7起伤寒疫情,763例相关病例。新疆地区伤寒爆发疫情主要集中在7月-10月,共计578例发病,占比75.75%,属于伤寒爆发疫情的高峰时间。其中学生、农民的发病时间多见于8-9月,5月开始呈增长趋势,7-10月呈高峰,1O-11月呈降低趋势;多见于农民,其次为学生、散居儿童。结论重点关注学生、农民等重点人群,加强病情监测,及早发现,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同时增强学生、农民对伤寒疾病相关防病知识的了解,切断传染源,积极预防伤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