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认识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初步落实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苏干湖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北部祁连山;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沼泽—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富含煤层,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北;冷湖一带早侏罗世主要发育湖西山组深湖—半深湖沉积,物源可能来自西北部阿尔金山附近。泥岩样品沉积地化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为还原环境,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初始断陷,湖盆沉积中心位于冷湖一带;中侏罗世中期(对应于大煤沟组四段)苏干湖盆地内部裂陷成盆,沉积中心向东转移,后期(对应于七段)湖泛形成大湖盆。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湖平面上升时期。
简介:为了认识黏土矿物对油层低电阻率化的影响,以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解释和试油结果为依据,对吴起地区长61油层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黏土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为附加导电作用,以网状伊/蒙混层矿物最强,是油层电阻率降低的关键因素;第二为对孔隙结构的改造,导致束缚水饱和度增高,电阻率降低,以伊利石最为明显;第三是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以绿泥石等为主。综合三者的作用大小和矿物含量,吴起地区黏土矿物对电阻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绿泥石〉高岭石。此项研究可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存在机理和分布进行有效解释和预测。
简介:致密(微达西)油层生产井的动态预测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地质复杂性(天然裂缝的存在与否和不同岩性层的作用)、完井和裂缝形态的复杂性(长水平井眼中的多组横向或纵向裂缝)以及两相流动都构成了简单动态预测的障碍。为了了解油藏的短期和长期动态,我们论证了各种分析和数值方法的作用。这些方法包括:(a)常规的递减曲线分析(Arps1945);(b)Volko的拉伸指数(SE)方法(Volko2009);(c)11k等(2008,2010)的幂律指数(PLE)方法;(d)可确定增产处理储层体积(SRV)的产量瞬时分析(RTA)和瞬时产能指数(PI)分析;(e)为了解观测到的流动状态而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对致密油藏的短期或长期生产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和预测时,利用真实的和模拟的数据论证了综合使用分析和数值方法的好处。通过使用一整套分析方法,就可以做到对天然裂缝的识别、对增产处理储层体积的量化以及对未来动态预测可靠性的评价。
简介:摘要 某区块聚驱后后续水驱17年。本文利用多种动静态及监测资料,分析了油层后续水驱阶段采出液浓度、视残余阻力系数、渗透性等开发特征变化情况,为聚驱后生产提供数据依据。
简介:摘要:运用元素分析与测井电阻率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中的形成的低电阻油层成因进行精细研究。按照成因机理,将不同井段的岩石元素分析结果与电阻率相结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导致电阻率下降的六种主要元素和因素,结合桥口油田低阻油层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对其识别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在构造储层研究的基础上对于桥口油田低阻油层的分布规律进行系统认识,为桥口油田低电阻储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低阻油层分为2种:一种是绝对低阻油层,电阻率的绝对值一般较低(<4Ω·m);另一种是相对的,指在同一油水系统内,油层电阻率相对于纯水层电阻率的增大率,即油层电阻率增大率一般较低。低阻油层是一类电性上较特殊的油层, 电阻率小于或接近围岩电阻率, 与水层电阻率相当, 含油饱和度一般小于50%的油层。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国内外低阻油层的识别程度逐渐提高。针对低阻油层的研究,由于核磁共振等新技术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仍以分析测井资料为主,结合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较为复杂,与沉积、油气成藏、后期成岩作用、水动力以及钻井液入侵等有关,从而使低阻油藏识别更加困难。近年来,由于研究地区油层组内一些油层的电阻率比较低,很多被遗漏或者被误判为水层,从而使大量油气资源被忽视。本文提出了低阻油层的三种识别方法,可快速而直观地识别低阻油层。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断进步,油田数量不断增加。修井作业过程中修井液侵入油层,使油层的渗透性损害的现象普遍存在。油田开发后期,伴随着修井作业的频繁,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如下:在洗井过程中,经常造成水敏、水锁等多种形式的油层损害;在冲砂过程中,冲砂液进入地层后除因与地层液不配伍性带来的沉淀、黏土膨胀等油层损害外;对于低压漏失油井在进行热洗清蜡作业时热洗液大量侵入油层,不仅热洗时间长、效率低,而且造成油层损害,一些井甚至短期内不出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能达到原有水平。油层受到损害,恢复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油层的原始渗透率越低,侵入的滤液越少,从中排出滤液的程度最差,造成的损害也最为严重。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板桥油田部分区块作业后储层受到损害,主要体现在液量下降、油量下降、含水上升,产量恢复率低、恢复周期长。因此需要对长桥油田开展油层保护对策研究。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不断进步,油田数量不断增加。修井作业过程中修井液侵入油层,使油层的渗透性损害的现象普遍存在。油田开发后期,伴随着修井作业的频繁,出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如下:在洗井过程中,经常造成水敏、水锁等多种形式的油层损害;在冲砂过程中,冲砂液进入地层后除因与地层液不配伍性带来的沉淀、黏土膨胀等油层损害外;对于低压漏失油井在进行热洗清蜡作业时热洗液大量侵入油层,不仅热洗时间长、效率低,而且造成油层损害,一些井甚至短期内不出油,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能达到原有水平。油层受到损害,恢复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油层的原始渗透率越低,侵入的滤液越少,从中排出滤液的程度最差,造成的损害也最为严重。根据已掌握的资料,板桥油田部分区块作业后储层受到损害,主要体现在液量下降、油量下降、含水上升,产量恢复率低、恢复周期长。因此需要对长桥油田开展油层保护对策研究。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在油田开采过程中,钻井作业至关重要。钻井液通常用于钻井过程中,但钻井液进入罐壳会造成污染堵塞,特别影响罐壳的渗透性。一旦油层受到损害,很难恢复,特别是如果油层的初始渗透率较低,引入的浸漏液较少,则浸漏液量最少,损害最严重。我国所有油田都高度重视油井修复液的开发和选用,目的是保护油层,提高效率和产量,形成具有不同地质条件的无固、清洁相的第5类油井修复液体系 以油、酸(潜在酸)和乳化为基础,从单一技术过渡到综合技术。但是,由于价格限制,这些钻井液各有利弊,以油、酸和乳化为基础的钻井液没有按比例应用。 事实上,油基、酸基和乳化钻井液的使用多于没有固相的洁净盐水钻井液。这些钻井液虽然不是由固体阶段人为损坏,而且价格较低,但粘度低、清洁能力差、过滤损失大、容易进入油层和模拟原油,渗透层渗透率低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聚合物钻井解决方案在短时间内稳定粘土,克服了无固相盐水钻井解决方案的一些缺点,但聚合物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其成本对于限制其使用至关重要。 为了解决目前修复液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研制一种具有若干储层保护的修复液,具有成本低、环境清洁、性能稳定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