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眼角膜屈光手术术后对眼视力及屈状态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60例单眼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及双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骨桥植入术)。术后骨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骨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骨桥助听和双骨导助听(一骨桥+对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佩戴ADHEAR。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0,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环境下,双骨导助听显著优于单骨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骨桥植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骨桥植入和一骨桥+对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骨导助听较单骨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 标签: 耳畸形,先天性 先天性小耳畸形 外科,整形 人工听觉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带双指掌固有神经背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固有动脉背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带单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撕脱的指掌固有神经仅修复一。经门诊随访,评估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带双与带单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带双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指背皮瓣 手指 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前,D2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和网膜囊外D2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可是,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人们发现,无论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都没能为胃癌患者带来肿瘤学获益,反而徒增外科学风险。这些事实,与胃癌外科的预期乃至胃肠外科的预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胃背系膜近段(PSDM)的重新论证表明,大网膜和网膜囊不是胃背系膜,局部生理学结构(如血管、淋巴)和病理学事件(如局部淋巴转移、第五转移)只会在PSDM内,既往手术由于不认识PSDM,而将其打破,不仅仅引发过多的术中出血,更导致癌细胞从PSDM中泄漏到手术野,为复发埋下祸根。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建议进行D2范畴内的PSDM完整切除(即D2+CME),可以同步改善患者的外科学效果和肿瘤学获益。这些PSDM相关研究的结果,解决了胃癌外科、胃肠外科乃至肿瘤外科长期以来悖论和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启了肠外系膜发现和利用的时代,由此形成的膜解剖理论,有可能使得经典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和肿瘤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得以更新和迭代升级。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胃背侧系膜近侧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区淋巴结转移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外科诊疗中心行甲状腺全切+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区淋巴结清扫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7例患者,男性87例,女性230例,年龄(41.4±12.1)岁(范围:16~75岁),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采用χ²检验单因素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患中央区淋巴结及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116、69、269、181例,跳跃性转移者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最大径、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值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s=0.162,P=0.004)、肿瘤最大径>10 mm(rs=0.184,P=0.001)、被膜受侵(rs=0.135,P=0.016)、气管前淋巴结转移(rs=0.394,P<0.01)、喉前淋巴结转移(rs=0.272,P<0.01)及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s=0.203,P<0.01)是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患区淋巴结有转移的单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如存在男性、肿瘤最大径>10 mm、被膜受侵、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或患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对中央区淋巴结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较高,可考虑行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颈淋巴结清扫术 肿瘤转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支循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诊治的42例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入组病例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由2名神经内科、2名影像科高资历医师组成血管狭窄评估小组,采用盲法阅片对狭窄动脉及支循环进行评定。通过经颅多普勒(TCD), 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采取改良 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分别对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依据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的部位,将血流代偿模式分为4型。观察入组患者的狭窄/闭塞支循环代偿模式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48~82(61±8)岁。启动支循环途径:前交通动脉支、后交通动脉支、眼动脉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软脑膜吻合支、脉络膜后动脉-脉络膜前动脉支循环、颈外动脉-颈内动脉C4段支循环、胼周动脉吻合支、硬脑膜-软脑膜支、新生血管。Ⅰ型双颈内动脉C1段重度狭窄/闭塞20例(47.6%);Ⅱ型双颈内动脉C2段至C6段眼动脉发出前重度狭窄/闭塞5例(11.9%);Ⅲ型双颈内动脉C6段眼动脉发出后重度狭窄/闭塞2例(4.8%);Ⅳ型混合型15例(35.7%)。结论双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支循环途径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探讨其支循环代偿模式分型,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分析病变特点及指导个体化介入治疗。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永存坐骨动脉(PS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由于PSA特殊的解剖走行,易发生动脉硬化及动脉瘤等。本例患者经CT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左侧股动脉发育良好伴细小PSA汇入腘动脉,右侧PSA为下肢供血伴右股动脉发育不全。右侧PSA继发血栓形成,引发右下肢出现缺血症状。行右侧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标签: 永存坐骨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 标签: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组织 设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提高移动施工水平,可以使渔互补伏电站得到更高质量的运行。本文首先对渔互补伏电站水上移动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结合电站的实际运营需要,制定了提高水上移动施工质量的具体策略。

  • 标签: 渔光互补 光伏电站 水上移动施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甲瓣联合对趾腓皮瓣再造II度缺损手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手指末节缺损的患者8例。选择髂骨取骨植骨修复指骨缺损,根据具体需要切取一甲瓣联合对趾腓皮瓣,通过组合的方法再造手指,取甲瓣的供区可植皮或局部皮瓣修复,取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对再造指及供区的功能和外形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再造指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再造指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感觉功能均达到S4以上,TPD为5~10 mm。甲瓣供区存在趾甲缺失,两趾整体外形恢复良好,趾底皮肤完整,关节活动良好。结论本方法可有效的恢复伤指的功能和外形,避免足趾趾底感觉皮肤的缺失过多,减少对趾的损害,对足行走功能影响小,是一种末节手指再造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甲瓣 腓侧皮瓣 指缺损 再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探究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效果以及优异性。方法:于2020.01-2020.12期间,纳入104例因双额叶脑挫裂伤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每组均纳入52例病人。治疗A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B组采用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方案。总结与探究2种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治疗A组治疗有效率为40/52(76.92%)与治疗B组治疗有效率51/52(98.08%)对照,构成比较低,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单侧入路 显微手术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
  • 简介:摘要:随着近几年大型伏电站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光伏电站伏发电系统的技术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介绍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并依托某大型伏发电项目,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型式参数的选择、伏方阵安装方式、逆变器型式参数的选择、伏子阵容量、伏系统容配比、伏发电系统配置及接线等方面对大型伏电站伏发电系统方案进行研究论证,确定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

  • 标签: 大型光伏电站 光伏发电系统 方案设计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环保发电技术的持续推广,渔互补型伏发电站已向全国各地全面覆盖。渔互补型发电站既解决了伏发电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又提高了闲置水域的综合利用率。在环保与经济开发方面得到了双倍效益。但当前我国渔互补型的伏发电站存在一严重隐患,即雷击事件频发。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现流行的伏电站的安装方式与整体架构,对防雷接地技术展开探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防雷措施。

  • 标签: 渔光互补 光伏发电 防雷接地技术 探讨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伏电站行业的发展迅速,随着近几年大型伏电站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光伏电站伏发电系统的技术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介绍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并依托某大型伏发电项目,在太阳能电池组件型式参数的选择、伏方阵安装方式、逆变器型式参数的选择、伏子阵容量、伏系统容配比、伏发电系统配置及接线等方面对大型伏电站伏发电系统方案进行研究论证,确定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

  • 标签: 大型光伏电站 光伏发电系统 方案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第2足趾近趾(指)骨间关节(PIPJ)移植重建手指PIPJ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13例手指PIPJ缺损的患者,均为创伤性损伤一期修复术后发生的PIPJ缺损,受伤机制为:绞轧伤5例,电锯伤4例,冲压伤2例,挤压伤2例,其中示指7例,中指3例,环指3例。手术时间为一期手术后3~7个月,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进行移植重建,取伤指同第2足趾10例,取对第2足趾3例。移植关节均携带观察皮岛,面积为1.0 cm×1.5 cm~1.0 cm×2.0 cm。足趾供区继发骨缺损均取髂骨条植骨重建,切取髂骨条长度为4.0~6.0 cm,供区创面均采用趾腓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积1.1 cm×1.6 cm~1.1 cm×2.1 cm。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包括重建手指和供足的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13例移植的关节和趾腓岛状皮瓣均全部成活,移植关节和供趾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其中3例关节和肌腱粘连严重,二期行松解术。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重建的指PIPJ未发生退行性变,主动活动度为:屈曲45°~90°,伸直0°~10°,活动度平均66.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可2例。供趾外形良好,远期随访行走功能正常。髂腹股沟供区只留1条线形瘢痕,无明显不适。结论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移植重建缺损的手指PIPJ,能够恢复手指骨间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足趾供区同时行髂骨条植骨重建加趾腓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能够保留足趾的外形和大部分功能,达到供、受区平衡。

  • 标签: 近侧指骨间关节缺损 趾骨间关节 重建 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