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一鳃沟瘘管亦称先天性耳颈瘘管,是由于第一鳃弓下颌突和第二鳃弓之间的鳃沟不完全闭塞所致,一般有内外2个瘘口:外瘘口可在颈侧上部、下颌角后方、乳突间区域,内瘘口可在外耳道、鼓室、咽鼓管区域。第一鳃沟瘘管在临床上较少见,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8%。故临床上比较容易误诊、漏诊,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本病认识不足,缺乏诊治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诊断不明确,而进行反复盲目的瘘口和囊肿切除,进行多次的脓肿切开引流,增加了诊断上的困难。治疗上,因瘘管与面神经和腮腺关系密切,某些瘘管走向复杂、位置深、分支多,手术有一定的难度。对该病的充分认识有利于早期诊断,完整切除瘘管及减少并发症。而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疗效亦有重要意义。我们回顾性总结了12例第一鳃沟瘘管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简介:对来自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北极七鳃鳗L.camtschaticumCOI部分序列82条、俄罗斯的溪七鳃鳗L.reissneri17条和中国的朝鲜七鳃鳗L.morii3条,共计102条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分析,以明确七鳃鳗属Lethenteron3个种类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单倍型检测发现,北极七鳃鳗共有14种单倍型,其中中国群体4种,俄罗斯群体11种,美国群体3种,大部分个体共享2种单倍型;溪七鳃鳗有3种单倍型,均与北极七鳃鳗共享;朝鲜七鳃鳗辽宁丹东群体和黑龙江抚远群体各独享1种单倍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了朝鲜七鳃鳗黑龙江群体Hap16单独聚类外,其余15种单倍型无明显分化,聚为一支。单倍型序列分歧检测发现,黑龙江群体Hap16无论种内或种间,均与其他15种单倍型分歧达到种级(~2%)分化水平。因此,推测朝鲜七鳃鳗黑龙江群体为七鳃鳗属一个有效种,溪七鳃鳗为北极七鳃鳗的不同生态类型。
简介:摘要异位胸腺或鳃器分化的肿瘤相关报道日益增多,其包含异位胸腺瘤、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以及伴胸腺样分化的癌,认识和掌握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异位胸腺或鳃器分化的肿瘤的组织起源、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以及病理医师对此类肿瘤的认识以及诊断能力。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简介:摘要为了解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2+对水生动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文蛤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依据Cu2+对文蛤96h半致死浓度(LC50),设置四个Cu2+胁迫组,胁迫浓度分别为96hLC50的1/8(0.015mg/L)、1/4(0.03mg/L)、1/2(0.06mg/L)和0.1mg/L,并设置对照组,每组三个平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文蛤鳃组织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文蛤鳃组织中SOD活性在不同浓度的Cu2+胁迫下,都呈现诱导-抑制趋势,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变化幅度不大;两种组织中CAT活性均呈现诱导-抑制效应,Cu2+对MDA的诱导作用显著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