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变化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入组观察组,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入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酶联免疫分析测定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情况。就两组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中4级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显著高于2、3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比较健康患者有显著升高,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儿茶酚抑素水平更高。
简介:目的提高儿茶酚胺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年6月至2003年5月收治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2例、肾上腺髓质增生症3例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12例(48%),持续性高血压11例(44%),血压正常2例(8%).尿VMA检查阳性率94%(24/25).B超、CT、MRI阳性率分别为88%(22/25)、90%(20/22)、83%(5/6).结果全部行手术治疗.随访20例,血压正常无需药物控制17例(85%),2例肾上腺髓质增生和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仍需口服降压药控制血压.结论尿VMA和B超、CT、MRI在定性及定位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强调术前准备可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索其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方法横断面研究,入选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30例(心肌梗死组),于体检中心筛选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利用UHPLC-QTOF/MS技术检测其血浆中代谢物,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KEGG)数据库中搜索整理所有代谢物的信息。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两组样本代谢物的总体趋势,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初步筛选差异代谢物。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互信息和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重要性,运用靶向代谢组学检测重要差异代谢物在两组样本中的含量,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心肌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T(2.16±0.36)μg/L含量高于对照组(0.26±0.03)μg/L(t=5.17,P<0.05)。两组样本的总体趋势在PCA得分图和OPLS-DA模型中得到明显区分,样本中有32个差异代谢物符合初步筛选标准。进一步分析得出重要差异代谢物包括儿茶酚和4种氨基酸组成的小肽段,其与分组关系密切,且预测分组准确性的能力强。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儿茶酚在心肌梗死组的浓度为(310.3±40.0)ng/L,对照组为(2 607.0±758.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P<0.01)。结论血浆儿茶酚具有成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代谢标志物的潜力,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
简介:儿茶酚胺类物质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神经介质,具体种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丁羟色胺、5羟色胺及其衍生物。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调节基本生理功能,传递生理信号,是正常生理过程中重要的信号介质,同时在病理过程中也出现其含量的相应变化。儿茶酚胺类物质在血浆及组织间液中含量非常微少,同时各类生物样品中存在化学结构与儿茶酚胺相似的代谢物和/或内源性带有相关基团的干扰物,导致精确测定儿茶酚胺含量困难,而临床实践中选择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测定儿茶酚胺类浓度的方法,不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当前的研究难点。本文在此介绍几种目前应用的检测儿茶酚胺的方法,对高效液相色谱法联合质谱分析做一重点介绍。
简介:卡巴克络是一种常用的止血药,对毛细血管损伤流血有极为有效的止血效果.此药物的使用历史悠久,但原本的生产工艺中氯乙酰儿茶酚的合成使用剧毒物质一氯乙酸和氧氯化磷为反应原料,存在潜在危害,且氧氯化磷为酸性腐蚀品,对生产装置的要求高.因此通过对中间体氯乙酰儿茶酚合成工艺的研究,改用氯乙酰氯取代剧毒物质一氯乙酸和氧氯化磷,减少了反应潜在危害.经多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原料(邻苯二酚颐氯乙酰氯)配比(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3种因素对合成反应影响较大.并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结论:当原料配比为1颐1,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40益为最佳合成工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稳定,产率较高.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跳伞训练对空降兵新、老兵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空降兵对跳伞应激的适应能力。方法选择空降兵新兵40人(新兵组)、老兵30人(老兵组),一起进行跳伞训练,并完成10次跳伞任务;采用荧光法测定跳伞前、跳伞后及休整10d后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同时记录心电图和血压情况。结果①跳伞后新、老兵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尤以新兵组升高更为明显并伴有血压、心率升高(P<0.01),其心律失常发生率也增高。②休整10d后老兵组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跳伞前水平;新兵组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索明显高于跳伞前水平(P<0.01)。结论跳伞训练对新、老兵均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原,新兵较老兵处于更强烈的应激状态。
简介:摘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由情绪应激或运动诱发的一种高致死性遗传性心律失常,可突发快速多态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并可能导致晕厥或猝死,预后不良。基因检测是确诊该疾病的方法。目前已发现该病与RyR2、CASQ2、TECRL等基因异常有关,其突变会影响钙稳态导致心脏正常电生理活动异常,从而引起延迟后除极,继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该文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新型致病基因TECRL基因的突变进行综述,通过对既往文献报道中该突变基因的认识和学习,以进一步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学习应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促进对该病进行精准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儿茶酚胺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本院儿科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65例0~5岁诊断为手足口病儿童为试验组,50例0~5岁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试验组分为普通1组(n=58)、普通2组(n=56)、重症2期组(n=49)、重症3期组(n=37)、重症4期组(n=21),普通2组在治疗过程中转为重症,25例转为2期,22例转为3期,9例转为4期。测定研究对象血清儿茶酚胺浓度、葡萄糖(GLU)浓度。结果普通1组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2组显著高于普通1组和重症2期组(P<0.001),重症3期组显著高于重症2期组(P<0.001),重症4期组显著高于重症3期组(P<0.001),重症2期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显著高于普通1组(P<0.001),肾上腺素(E)浓度与普通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1组、对照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普通2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重症2期组E浓度与GLU浓度不相关,NE、DA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重症3期组、重症4期组的儿茶酚胺浓度与GLU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手足口病儿童血清儿茶酚胺浓度与病情有密切的关系,NE、DA浓度变化较E早,在潜在重症病例或重症病例与血清GLU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病情越重浓度越高,可作为重症病例的早期预警指标。
简介:摘要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其主要的代谢物有3-甲氧基酪胺、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甲氧基肾上腺素、高香草酸和香草扁桃酸。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是诊断来源于神经嵴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如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基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逐渐广泛用于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的检测,但不同实验室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检测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由于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易氧化降解、存在众多干扰物及在血浆和尿液样品中浓度低,因此准确测定血浆及尿液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是当前临床检测领域的一项挑战。
简介:摘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以多态和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特征,症状包括头晕、心悸,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发作,甚至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临床已证实青少年CPVT的致病基因主要为RYR2、CASQ2、TRDN、CALM1、TRD。目前,β受体阻滞剂仍是CPVT的一线治疗药物,适度的运动训练是一种有效针对CPVT患者的潜在协同治疗方法。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常用于CPVT的治疗,但在植入之前,需要仔细考虑可能导致死亡的不恰当的电击,以及由于这些电击和其设备相关并发症而导致患者严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氟卡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对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抵抗的CPVT病例。左心交感神经切断术在预防CPVT症状和心脏事件方面也显示出很高的疗效,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先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