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的裂叶荆芥代表中国裂叶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的G/C含量;5个产地的裂叶荆芥的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叶荆芥与日本、韩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叶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叶荆芥相比,中国裂叶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的裂叶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的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叶荆芥为同一个种。
简介:【摘要】在《傅山临证医书合编》中,应用荆芥的方剂共有57首。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归经属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荆芥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等功效,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初起,风疹瘙痒,疮疡初起有表证者等。其中,在《傅山临证医书合编》中荆芥在男科、女科、外科、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均产生了重要作用,对于女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
简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MethylSilox-ane,30.0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0.00517~0.103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酮在0.0372~0.74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酮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酮回收率为99.4%,RSD(%)=2.469。
简介: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胡薄荷酮与薄荷酮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最大无毒浓度(TC5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I)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MTT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三种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Real-TimePCR法观察药物对HINl感染MDCK细胞后8h细胞TLR7、IFN-B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对MDCK细胞的TC50分别为0.20mg/ml、0.36mg/ml与0.43mg/ml,TC0分别为0.10mg/ml、0.10mg/ml与0.25mg/ml。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3.1×10^-3-0.mg/ml浓度时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其Ic5口分别为1.7×10^-3mg/ml与1.9×10^-3mg/ml,T1分别为120.83、184.54,呈一定量效关系;薄荷酮对流感病毒染毒的MDCK细胞几乎无保护作用。荆芥挥发油3.1×10^-30.10mg/ml浓度,胡薄荷酮1.3×10^-3-0.10mg/ml及薄荷酮7.8×10^-3-0.10mg/ml浓度时对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直接杀灭作用,其IC。分别为3.1X10^-3、7.2×10^-3与1.9×10^-3mg/ml,TT分别为63.99、50.00和82.88。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O.1mtg/ml浓度时均显著提高TLR7、IFN-BmRNA表达水平,0.25mg/ml薄荷酮显著提高TLR7mRNA表达水平。结论:荆芥挥发油与胡薄荷酮体外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薄荷酮作用不明显;三者均对流感病毒有显著直接杀灭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TLR7,诱导IFN.B高表达,激活病毒模式识别系统有关。
简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和分析了20%毒死蜱·土荆芥精油微乳制中毒死蜱的禽量。实验结果表明,在cosmosilC18柱(4.6mm×250mm,5μm)上,紫外柃测器波长没为234nm,流功相为83%(V/V)的甲醇水溶液,流速1.0mL·min^-1,桩温30℃,本方法的相关系数达0.9996以上,,平均回收率在99.44%-99.73%之间.变异系数为3.874%
简介:摘要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程度较低,资料分析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要以兴趣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兴趣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简介:切开胃结肠韧带,游离至脾脏下极,于根部离断胃网膜左血管,清扫第4组淋巴结,离断胃短血管直至脾上极。游离胃窦部,于胰腺上缘离断胃网膜右静脉,显露胃十二指肠动脉后,于根部离断胃网膜右动脉,并完成第六组淋巴结的清扫。显露胃窦后壁,离断胃右血管,清扫肝门部淋巴结。距幽门2cm离断十二指肠。沿胰腺上缘解剖脾动脉根部,于根部离断胃左静脉。显露腹腔干及胃左动脉,向右侧清扫第8组淋巴结,于根部离断胃左动脉后,向头侧清扫第1,2组淋巴结。游离食管腹段,解剖出迷走神经左右支后离断。悬吊肝左叶后,距贲门2cm离断食管,取上腹正中辅助切口3cm,移除胃标本及大网膜。重建气腹后,距TREIZ韧带20cm离断空肠,行食管左后壁与近端空肠侧侧吻合(OVERLAP法),手工缝合共同开口。距此吻合口40cm,借助辅助切口完成小肠侧侧吻合(ROUX\|Y)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