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德国现代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的名著《共同与社会》不仅是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变革中我国的思想界应能有广泛的启迪。当然,启迪并不是照搬,而是一种用以创造的资源

  • 标签: 书评 滕尼斯 德国 社会学
  • 简介:提高质量是当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帕尔默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教学。

  • 标签: 心灵 共同体
  • 简介: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对于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发挥人的潜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淡漠、拜物主义不得不使人们呼唤那种逝去的基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奉献爱心、共生共荣的共同精神,但是,这种呼唤不是传统共同共同精神的简单回归和重复,而是在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通过社区发展、单位共同的规范作用,通过建立志愿者的“自由人联合体”以及整个“第三域”的建立和企业公民化的路径实现的.

  • 标签: 重建共同体 共同体精神 和谐社会
  • 简介:"虚幻共同"和"真正共同"是马克思的独创话语逻辑。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指明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幻共同"实质、"虚幻共同"中特殊和共同利益之间矛盾的存在根源,以及"虚幻共同"下人们异化的生活状态。同时,马克思对"真正共同"是自由人联合体、是按照新的生产方式重建社会关系,及其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共同富裕展开了构想。而实现这一转变须要满足三个具体条件,即以资本主义时代累积的物质财富作为物质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壮大和紧密联合,以及采取革命的具体手段。

  • 标签: 虚幻共同体 真正共同体 转变 条件
  • 简介:近年来,“东亚共同”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会给“东亚共同”的讨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学界朋友加入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东亚共同”成功与否恐怕不是取决于对现实的把握,而是取决于对历史的超越。而重新认知和梳理东亚的历史,或许正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国际共同体” 构建条件 道德概念 “社会”
  • 简介:本文讨论了共同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 标签: 共同体 民主 认同
  • 简介: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乡村共同作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潜在的变迁,因为城乡之间人口的大量流动,传统共同正逐渐演变为两地社会.剖析两地社会,对下一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小城镇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立农村社会关怀机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等.

  • 标签: 城镇化 乡村共同体 城乡关系
  • 简介:从资本主义“虚幻的共同”迈向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是马克思的共同思想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命运共同可以看成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思想传承了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理论逻辑,不仅在理论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思想,而且也提出了共同构建的现实方案,开辟了人类构建美好未来的崭新途径。

  • 标签: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过渡性共同体
  • 简介:构建社区学习共同是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素质、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新途径,生态观赋予社区学习共同新的内涵与特征,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知识创生、信息流动的生态学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联系、动态、共生的理念,通过社区教育环境的改善孕育学习共同生成环境,助推其自我完善并不断提升共同学习成效,在策略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自下而上,重视培育扶持,鼓励灵活创新,包容异质多元,重引导轻干预。

  • 标签: 社区教育 生态学 学习共同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公共文化共同是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的交流合作机制。该机制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联盟和联合体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充分借助社会民间力量,加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联动,重点打造解决社会治理关键问题、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公共文化标杆项目,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 标签: 公共文化共同体 公共文化服务
  • 简介:【摘要】“世界要和平,人类要共同幸福”,这是人类追求的奋斗目标。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正能量的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奋斗,但始终没有达到统一,主要是人类的阶级观、利益观、权力观、自私观、种族观、宗教观没有得到正确的统一。

  • 标签: 一带一路 正能量 奋斗目标
  • 简介:本文从'地理与文化'、'经济和贸易'、'政治同安全'、'法律及社会'四个不同层面,透视了东亚共同概念的复杂多样性。文章认为东亚各国某些共同文明基因折射了奠立东亚共同的最初基石,政治同安全层面则代表东亚地区最难解的一面,而法律及社会层面提示着深层次的合作目标。作者强调,东亚共同的讨论与建言,不能只有单一层面指向,而应当统筹考虑、多方协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 标签: 东亚 共同体 国际经贸关系 国际安全 世界格局
  • 简介:<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企业中的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也随之呈现出紧张状态,其症结在于双方的利益差别和矛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以解决这种矛盾。一、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建立企业利益共同的前提。一方面经营者的管理权威在法律上的确立使其对生产经营的指挥达到了统一,形成

  • 标签: 企业经营者 利益共同体 劳动者 社会主义企业 企业生产 经济体制改革
  • 简介:品格的养成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进行有效品格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者在内的品格教育共同.政府在品格教育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一是要推动价值共识的形成,二是要宣扬和推广价值共识和品格教育计划,三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品格培养.品格教育的多方参与者之间要进行协作,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学校和社区的协作,家庭与社区的协作.

  • 标签: 品格教育 外部环境 共同体 协作
  • 简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不是为了让全世界臣服在我们脚下。有人把中华民族的振兴纳入两极对抗、中美争霸的思维里去,这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意义的错误理解。中国不是为了争霸而倡导人类命运共同,而是为了追求人类的和平发展,是把地球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来建设的。

  • 标签: 人类命运 共同体 中华民族 错误理解 和平发展 中国
  • 简介:综观现今诸多生态伦理观的基础范畴,其理论前提的基本预设,都存在着思维方式上以本质主义的普遍性取消复杂整体包含的差异性、论证材料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分割、逻辑推论上将“实然”与“应然”关系简单化的缺陷,这就难以从理论上合理地确证人类应该对谁承担生态义务以及承担何种生态义务。生命共同范畴则不存在这些严重缺陷。作者通过分析生命共同范畴相对于利奥波德提出的“生物共同”范畴的优越之处,认为前者理应替代后者,并阐明了生命共同这个基础范畴对于建立生态伦理学的重大意义。

  • 标签: 基础范畴 理论预设 生命共同体 生态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