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
简介: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新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应用内隐联想测验在对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内隐自尊以及内隐攻击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对内隐联想测验本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它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内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简介:内隐自尊是个体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无法通过内省方式来识别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内隐自尊融合了对自尊的无意识过程研究,被视为对外显控制的免疫。内隐自尊是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截至目前,内隐自尊研究已取得许多成果:就测量方法而言,包括IAT在内已有不下于十种;其作用机制有“缓冲器”和“滤波器”两种理论观点;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同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其应用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当然已有研究中也存在着各种不足。内隐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已在众多研究中得到证明,还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简介:运用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对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的内隐效应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田纳西自我概念五个维度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隐效应,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表现为与他人相比,个体与积极词语的联结更为紧密;(2)MFT—IAT可以有效地测量多维度自我概念的内隐效应。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对NSSI的评估主要有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近年来内隐测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IAT)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内隐认知中对客体的相对态度的工具,且能防止意识的干扰,不失为一种评估NSSI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介绍内隐态度相关背景基础上,分别从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内隐态度区分和预测NSSI的研究进展。首先,与无NSSI史的群体相比,NSSI群体对NSSI有更为认同的内隐态度,并且其与NSSI的频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次,与其他已知的传统预测因素相比,内隐态度能否更好地预测个体以后的NSSI行为,存在较大争论;最后,目前关于NSSI群体对NSSI的内隐态度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多,初步结果表明突显网络的激活、部分脑区(例如背侧纹状体)灰质体积的减少可能与NSSI群体的内隐态度有关。综上所述,测量NSSI的内隐态度利于筛选、预测有NSSI风险的人群,在个体虚假报告或自我觉察能力低时尤为有效。此外,本文也提出几点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以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考。
简介:本文对过去内隐学习实验报告中的人工语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人工语法有以下特征:它是加和概念,是没有无关特征的概念,是有限变化的概念.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仅仅将人工语法作为现成的实验材料,以获取自己所需的刺激字符串为最终目的,忽略了生成字符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造成实验用字符串分布不均,测验字符串与学习字符串不对应,各线路学习字符串样例亦未能完整表达规则,因而生成的字符串集已经无法完整、准确、唯一地体现人工语法.被试没有很好地对人工语法进行充分的学习,所学的语法也无法保证就是实验者所设定的规则,自然也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