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问题。免疫导向双功能抗肿瘤药物是以抗体水平为基础,通过体外培养、体外筛选和配伍结合等一系列过程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进行了早期诊断。目前研究表明双功能性生物体内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系统对各种有害因素和致病性刺激敏感性等多种生理生化功效,因此对于免疫导向双功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简要阐述其相关理论概念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寻找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而提高此类药物的使用效果。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患者“多病症共存”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以营养不良代谢紊乱最为常见和突出,伴随而来的就是患者机体差的状态、进食能力不足和/或能量消耗增加。这些皆因“肿瘤”而起,只能有效打击患者机体的肿瘤负荷,才可予以纠正。面临“抗肿瘤治疗副作用较大且多”的局面,只有将“抗肿瘤药物治疗”和“营养代谢治疗”有机联合应用,才能有效打击肿瘤负荷,修复人体营养代谢状态。因从事抗肿瘤药物治疗临床团队与临床营养师处于近乎“隔离”的状态,仅以“会诊”方式联系。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在“营养会诊”方式得来的营养治疗支撑下,抗肿瘤药物治疗通常难以实施下去。为保证实施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效、安全,需要这样的肿瘤内科临床体系:营养代谢和肿瘤学诊断、营养代谢治疗与抗肿瘤药物治疗和减症治疗的有机融合。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表现及干预措施。方法 自上级县域医共体单位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管理系统中,调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使用抗肿瘤药物引发严重不良反应(SADR)的患者,共60例。进行SADR表现分析,提出干预措施。结果 抗肿瘤药物用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以年龄51岁以上为主,占比最高,其他不良反应情况。在性别上对比差异不显著。抗肿瘤药物使用中,以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占比83.3%。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血液系统70.0%为主,占比最高。结论 抗肿瘤药物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以年龄51岁以上的患者中多发,以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累及血液系统占比最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肿瘤药物静脉配置不合理处方情况,为提升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对我院静配中心抗肿瘤药物处方进行人工审核,记录抗肿瘤药物静脉配置不合理处方情况,分析不合理处方和用药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审核的24801条抗肿瘤药物处方中,共有77条不合格(0.31%),不合格原因的包括药物配伍禁忌、溶媒不当、给药剂量不适宜、操作失误等。结论:引起抗肿瘤药物静脉配置不合理处方原因多且复杂,加强药师专业培训以及药物配伍监管,对保证抗肿瘤药物用药安全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疾病护理当中,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对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在2021.04~2022.12研究时间段内,本院就诊60例肺癌患者选取为研究样本,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30例患者,优质护理。统计对比:(1)并发症发生率;(2)术后疼痛评分。结果: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有积极改善价值,实验组对比于对照组,研究数值改善意义更积极(P<0.05)。结论: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疾病护理当中,实施优质护理方法,可积极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避免不良事件出现,应用价值较为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