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 目的 :通过对我院 2017 -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调查分析,探讨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情 况,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应用参考。 方法 :使用我院 2017 年至 2019 年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充分利用药物使用频率 (DDD) 和有限的每日费用 (DDC) 进行研究和分析。 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 2017 至 2019 年我院药品使用总金额,抗肿瘤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总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2017- 2019 年用药频度 (DDDs) 索拉菲尼因排在最前面。 由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伊马替尼 2018 - 2019 年排在前三。 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显示我院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使用在呈逐年增加,其中口服靶向药物应用较为普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中常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内8月间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分析对象,其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24例(予以吉非替尼),转移性肾细胞癌16例(予以贝伐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以及直肠癌21例(予以西妥昔单抗治疗)。分析总结本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本研究小组的探究下,制定一套针对性处理措施。结果分析结果发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主要给患者的皮肤、胃肠道、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等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出现感染、骨髓毒性以及全身反应。结论随着抗肿瘤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给肿瘤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临床应熟练掌握每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尽快进行处理,继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抗肿瘤药物进行靶向治疗护理的效果。方法在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使用靶向药物治疗规范有效护理患者和常规护理患者均60例,共120例,分别设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概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概率,干预组与对照组药物副作用总发生率分别为16.7%、35.0%,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两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干预组为95.0%优于对照组的81.7%,两种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肿瘤药物进行靶向治疗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用药安全性,同时可以提升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具有较高临床退广价值。
简介:摘要树枝状大分子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其在抗肿瘤药物载体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由于聚酰胺-胺型大分子(PAMAM)的水溶性、靶向性以及生物利用度均较为理想,应用前景备受看好,现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载体活体靶向性研究,先进行细胞培养、细胞换液、细胞传代和细胞冻存,另行MTT实验和细胞转染吸收实验;分解小鼠活体器官,建立肿瘤模型,进行体内靶向实验,另行载药及释放性能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PAMAM对细胞的生物特性,对化疗药物的包埋、细胞吸收和毒性性能,以及体内靶向性。实验结果证明,靶向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较为理想,多肤具有靶向性,载体对DOX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提示抗肿瘤纳米靶向载体PAMAM-Ac-FITC-LCTP可介导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细胞及相关组织。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主动监测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期提高临床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将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从中抽取100例靶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靶向抗肿瘤药物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前三分别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皮肤;药物种类主要为片剂和注射剂,用药方式以口服用药和静脉滴注为主。 结论 在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关注,确切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科学对用药方案进行选择和调整,积极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已成为多种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药物,但在发挥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常给患者带来各种皮肤不良反应,如:丘疹脓疱样疹、指趾甲的改变、皮肤干燥、瘙痒、毛发改变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能导致患者减量或停药而影响疗效,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EGFRIs对患者皮肤带来的不良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替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洛替尼是一种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洛替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二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二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一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