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30例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给予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4例。结论CWI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临床特点与其病变部位有关,皮质前型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精神障碍;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皮质下型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由于头颅CT及头颅MRI的特征性改变,使CWI在临床上与其他类型脑梗死更易识别。临床上对此类脑梗死应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注重病因治疗,积极纠正低血压,扩充血容量,如有老年高血压合并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患者,应注意降压的调控,避免过度降压,老年人发生腹泻、脱水时应立即补液,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减少CWI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和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的过程,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分水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分水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