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法谦抑为冰冷的法条增添了一抹暖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人权的保障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创新活力的保护越来越关注,刑法谦抑越来越受到重视.鉴此,应将刑法谦抑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时期,重视刑法谦抑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乃至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标签: 刑法谦抑性 在立法司法中体现与发展 刑法基本原则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其中金融行业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例子不胜枚举,利用智能终端存款、转账、支付等金融业务早已被大众接受,网络借贷作为崭新贷款形式凭借便捷、灵活、自由的优势在金融行业迅速兴起,提到贷款必然关系到风险,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采取一系列法律措施才能最大力度低于借贷风险,保护借款人的权益。网络借贷行为一旦产生,借款人、贷款人和第三方中介之间就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在网络借贷期间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都需要采用严谨的刑法规制措施。这种刑法规制措施是在保证网络借贷金融形式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网络借贷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只有从刑法谦抑角度出发才能兼顾以上两方面内容,本文从理论定位和具体内容两方面简单介绍了刑法谦抑,并对网络借贷行为的确定和存在的风险进行现状分析,为网络借贷的刑法规制作用充分发挥,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刑法谦抑性 网络借贷 刑法规制
  • 简介:风险社会下的刑事立法活性化主要表现为犯罪化以及处罚的早期化、重刑化,而刑法谦抑又主要表现为补充、经济、宽容等内容。因此有学者认为刑法的活性化违反了刑法谦抑原则,使得刑事立法的活性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其根源在于对刑法谦抑原则理解不充分以及解释不当。刑法谦抑的内容应体现合理性与合目的,坚持谦抑的法益保护原则,通过对刑法谦抑的补充解释,使得刑事立法的活性化与刑法谦抑性相协调,从而使得刑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目的。

  • 标签: 风险刑法 活性化 谦抑性 合目的性
  • 简介:风险社会中,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等新型风险与前现代社会以及工业社会中的各种风险汇聚在一起,共同筑成风险社会特有的风险图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只包括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下需要刑法应对”、“刑法下应积极应对具有下确定性的新型风险”等主张,均是刑法学者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误读,下利于刑事立法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回应。风险刑法刑法体系中的应然定位,是对传统刑法的补充而非替代,其适用范围直限于规制新型风险。风险社会中的新型风险具有下确定性,刑法的规制范围应限于具有导致严重实害结果的高度可能的新型风险。

  • 标签: 风险社会 风险刑法 技术风险 下确定性 刑事立法
  • 简介:中西方对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和界定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及社会环境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刑事政策完成了由古典刑事政策到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转变,并向广义的社会政策转变,走出刑法的圈子获得了独立并超然于刑法之上的地位,是基于形而上抽象思辨的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而在中国缺乏这种价值上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是作为具体的刑事政策先于刑事立法出现,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替代着刑事立法,直到1979年刑法出现后,才作为刑法位阶之上的政策指导刑事立法.二者关系随着法治发展逐渐复位到较合理的状态,中西方刑事政策间也具有一定共性,批判的借鉴西方思想,对于理清中国刑事政策的应有之意及其与刑事立法的应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事立法 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
  • 简介: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择一罪过立法主要包括基本犯罪过形式不明的立法、结果加重犯的罪过形式立法和选择罪过形式立法刑法学理论长期以来坚持的"单一罪过说"和近年来提出的"复合罪过说"都无法合理地解释择一罪过立法,应当针对择一罪过立法确立"择一罪过说",并通过建立"规范—事实"论的罪过形式判断基准来展开。择一罪过立法虽然有利于惩罚犯罪,但是给责任主义带来较大的冲击,致使严格区分故意与过失在量刑上失去意义,具有明显的不妥当。应当在责任主义的指导下,明确区分择一罪过立法中包含的故意犯和过失犯。

  • 标签: 择一罪过立法 择一罪过说 罪过形式判断基准 责任主义
  • 简介:当前,我国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酒驾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酒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为了更好地适应法制社会的需要,应该注重完善我国刑法立法,从而有效遏制酒驾危害行为。本文以试论'酒驾'危害行为的刑法立法对策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 标签: 酒驾 危害行为 刑法立法 对策
  • 简介:刑事立法中的假想式立法以激情立法与案例立法为典型,其与刑事立法科学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为保持基本的刑法理性,避免假想式立法,实现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刑事立法应植入立法事实的基因,提倡并发展立法事实论。立法事实是通过实证分析、价值判断、政策选择等过程而得以确认的,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必要与价值的规范性事实,有别于纯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客观性事实。立法事实论有助于克服法益论的局限,立法事实可以为法益的确定提供客观的判断根据。刑事立法应重视立法中的实证分析;坚持只创设调整规则,拒斥构成性规则;凡不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必要、价值的情况,都不具有立法事实根据,刑法不应将相关行为犯罪化。

  • 标签: 假想式立法 刑事立法科学化 立法事实论 法益论 立法事实
  • 简介:宽严相济是时下基本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视野下刑法刑事政策化的步伐继续迈进,但应有其限度:刑法刑事政策已是两个独立学科,不可模糊其边界;刑法刑事政策化的内容需保有其时代和社会;正确看待刑法刑事政策化与其他刑法原则或性质间的关系.不论是刑法刑事政策亦或其他刑事法部门,共同的目标都是预防和减少犯罪,应当以“刑事一体化”基本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根基.

  • 标签: 刑法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化
  • 简介:伴随着网络社会而来的不仅仅是方便与快捷,还有屡禁不止的网络犯罪.为了对其进行遏制,《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修改并新增了许多有关网络犯罪的规定,扩张了网络犯罪的主体与行为,新设了部分网络犯罪的罪名.然而刑九中有关网络犯罪的立法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不完善、法益保护过于狭窄、刑罚配置失衡等方面.鉴此,有必要从立法层面对网络犯罪进行规制.具体包括选择网络犯罪的立法模式、完善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整合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调整网络犯罪的刑罚配置等.

  • 标签: 网络犯罪 刑罚配置 立法模式 犯罪构成
  • 简介:摘要《刑事诉讼法》第118条第1款规定的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权是立法者根据我国国情将打击犯罪和维护家庭伦理关系两者进行权衡后,找到的均衡点。相比于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和西方的亲属拒证权制度,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权只能被视为不完整意义上的亲属拒证权。其在立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致使亲属拒证权存在架空的风险。因此,须通过设立完整意义上的亲属拒证权、扩大权利主体范围、增加亲属拒证权例外情形等方面加以完善。

  • 标签: 亲属拒证权 证人出庭作证 亲亲相隐 质证权
  • 简介:立法决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行使立法权和决定权的过程中制定的有关宪法和法律问题的决定、决议和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立法决定是应对法律缺位达致法律实现目标的必然选择,是法律实用主义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立法决定在立法层面和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着名称不统一和效力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在对立法决定进行效力认定时应该坚持宪法至上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科学立法原则和民主立法原则。只有通过在立法过程中完善相应的立法技术规范,明确立法决定的法律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立法决定在完善法律体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立法性决定 规范性法律文件 立法程序 法律效力
  • 简介:犯罪在网络空间的代际演变过程中引发共犯参与归责模式的进退维谷,司法解释与《刑法修正案(九)》相继采取网络共犯正犯化的立法模式予以应对,理论界亦视其为破解网络共犯困局的"万能钥匙"。但是,此种延展法益保护触角的预防立法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不能片面推而广之。立足本土共犯立法例,整合解释学智识资源以求化解网络异化难题。建构以"技术控制"原理解读网络不法归责目的对实现网络服务商刑事责任的教义限缩意义重大,应建立将归责重心从立法转向刑事政策导向的目的理性的教义学体系。

  • 标签: 网络服务商 共犯归责 技术控制 教义限缩
  • 简介:近日,《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经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据悉,该条例为全国首部城市景观风貌专项立法,为破解“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风貌提供了制度保障。条例在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基础上,结合该省实际,明确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编制和实施总体城市设计和详细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引导。

  • 标签: 城市景观 专项立法 浙江省 创制性 美感 城市设计
  • 简介:近年来,校园暴力频发,对在校中小学生的身心伤害已经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关注。针对这一问题,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研究团队对该省某地区百余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分析后,他们认为,现行的有关法律在预防和处置校园暴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应该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一部操作更强、责任分担更明确的法律。

  • 标签: 专门立法 反校园 必要性研究
  • 简介:摘要翻开中国古代所有法律典籍,作为刑法专业的学者也许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法律史尽数归于刑法史。而在这些残存堆积的灰尘里,尽管里面藏着许多的“第一”,但有一个“第一”是值得全中国人骄傲的,那就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刑法典,这象征着人类活动规则,象征着文明,象征着一个社会的发达程度。它就是《永徽律疏》,也就是《唐律疏议》,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法典,虽然相距至今已有1300多年,但是中国的现代法治信条依然逃脱不了它所蕴含的宗旨,虽然历史除旧迎新,“祖宗之法不足守”,但是当科学揭示了规律,那就会成了不可颠覆的经典。

  • 标签: 唐律 刑法
  • 简介:价值观的相对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适用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刑事政策立基于国家权力,旨在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防卫意图明显。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社会防卫属性天然地符合形势政策维护社会统一秩序的功能需要。于是在刑法没有将违法认识理论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评价因素予以吸纳的情况下,违法认识成为了刑事政策这张大手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深植于责任主义土壤的违法认识问题,具有抑制犯罪心理和保障人权重要价值,是刑法价值与功能的缩影,其应当跨过李斯特鸿沟,在刑法中重归其定位,而不应在形势政策的流变中湮灭其本质属性。

  • 标签: 刑事政策 违法性认识 不知法不免责
  • 简介:规制法的理论研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规制体制,而不是像政府当下的习惯性做法那样,遇到规制领域的社会问题就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控制'手段加以应对;二是如何将设计精良的规制体制转化为成文法上的具体制度和规则,这正是本文重点关注的立法技术和立法结构问

  • 标签: 壁垒规制 性立法 立法结构
  • 简介: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无论合法或不合法,均有可能给公民的自由权利造成损害。在法治国家中,对人民因此所受之损害,皆产生应如何以财产给付予以弥补之问题。因公权力不合法之行使,致个别人受有不利益,而由国家以财产给付所为之弥补措施,为国家赔偿。

  • 标签: 刑事赔偿 国家机关 自由权利 法治国家 弥补措施 国家赔偿
  • 简介:公民根据宪法享有网络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行政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有权制定行政立法。当前我国部分行政立法没有很好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之要求,有违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之规定,存在过度限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之嫌。应当对限制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行政立法进行合宪审查,确保行政立法既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秩序,又不逾越宪法的界限,避免因过度限制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而偏离法治的方向。

  • 标签: 行政立法 网络言论自由 限制 合宪性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