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但书”司法适用现状暴露出令人担忧问题,归结起来,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但书”司法适用少,作为支撑无罪司法判决法律依据引用更少;“但书”司法适用不统一、不协调。对此,论证和阐明“但书”司法适用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从必要性角度分析,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完善需要出罪机制建立;是刑事诉讼法适用内在需要和实体前提。从可行性角度分析,是刑法总则统率、指导分则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法律规范基本构造发挥效用、保持生命力重要体现;具有司法解释合法性保障和认可依据。据此,可从程序和实体两个维度构建“但书”司法适用路径,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实效。

  • 标签: 但书 司法适用 必要性 可行性 程序 实体
  • 简介:百余年来德国刑法学在故意概念问题上发展出意志要素无用论、意志要素必要论和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合一论三种基本主张对立,以及十余种标记鲜明理论学说。学说争议出发点是为存在构造上具有区别的不同心理现象配置不同责任,争议焦点在于意志要素无用和有用、行为意志和结果意志、客观危险和主观危险对立。各种学说部分成功又部分失败努力,以及彼此之间描述性而非实质性区别都表明,故意界定理论发展方向应由实体法视角转向程序法视角,由概念思维转向类型思维。在观念分界意义上,故意是做成可能侵害法益意志决定;在事实认定意义上,提倡建构类型学故意概念,通过对能够反映认识和意志强度待证事实解释性推论,来推断案件事实是否在整体上"充足"故意类型。

  • 标签: 犯罪故意 学说争议 概念思维 类型思维
  • 简介:对后工业社会社会学解读中,福柯、哈贝马斯、卡斯特、吉登斯等人作出过各种构想,风险社会不是后工业社会唯一注解。贝克提出风险社会设想,并没有预设风险刑法或者风险法律破解方式。风险刑法刑法学者借鉴社会学理论成果产物,指代一类特殊刑法领域,风险社会之风险与风险刑法之风险相去甚远。我国刑法对风险规制具有人本刑法根基,具有第二顺位性。

  • 标签: 风险刑法 溯源 必要性 概念 内容
  • 简介:平衡思想不仅存在于静态刑法规范中,对动态刑法运行也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由于刑法调整对象不对等性导致各方利益,保护不均衡乃至冲突。笔者试图揭示并提炼刑法平衡意蕴,寻找并强化刑法平衡态势,从而推动刑法在平衡观视野下走向现代化和法治化。

  • 标签: 刑法 平衡 平衡观
  • 简介:劳动刑法机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刑法规制侵犯劳动者权益犯罪行为时所能发挥良性动态作用。在以调整集体劳动关系为主现代劳动法治社会,我们引入法价值位阶作为参判标准将劳动刑法机能划分为自由保障机能、正义矫正机能、规范维护机能这三大类。同时,还有赖于不苛求劳动刑法承担过度社会防卫理念的确立,劳动刑法机能现实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确定、及时、持续保护。

  • 标签: 劳动刑法 自由保障 正义矫正 规范维护
  • 简介:我国刑法立法特色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注重政治依据、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法律根据和注重吸收国际刑事立法经验。采取这种立法思维,利弊兼具。因此,对其进行深刻反思有助于明晰我国未来刑法立法之完善方向,从而促进刑事法治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刑法立法 政治根据 实践经验 国际公约 立法科学性 权利保障
  • 简介:网络谣言已非一日之疾,它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在网上兴风作浪,扰乱人心。刑法介入恰恰可以很好遏制网络谣言蔓延与扩散,营造一个纯净、健康网络环境。然而刑法过多介入又会影响网络世界自由发展。刑法在治理网络谣言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是今后处理网络谣言行为核心所在。

  • 标签: 网络谣言 网络诽谤 谦抑性 法律规制
  • 简介:保障自由(包括行为自由与思想自由)是刑法根本价值,而作为刑法根本价值保障自由包含着保障其行为没有严重法益侵害性“少数人权利或自由”。维护秩序是必然性刑法附属价值,且不可脱离权利或自由予以把握。保障自由和维护秩序都在刑法正义价值统摄之下,但刑法正义价值以保障自由为主,以维护秩序为辅作为自己应有结构,而此价值结构符合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符合科学发展理念。

  • 标签: 刑法价值 保障自由 维护秩序 正义 发展
  • 简介:刑事政策与刑法是保障社会安定两块基石。宏观上,刑事政策对刑法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引作用;微观上,刑事政策制定与实现又要受刑法基本原则制约,司法领域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基础上合理运用刑事政策。做好刑事政策与刑罚衔接,对我国法治社会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刑事政策 刑法 法治社会实现
  • 简介:为清楚阐释语词或数理逻辑符号通过其使用规则建立意义,维特根斯坦曾经选择如下对比:谁要声称其是自我意义单独承载者,他就与国际象棋选手一样:后者在创设国际象棋角色时,建立起了其面目可憎涂彩女王,她看来既恐怖又使人厌恶,以至于要将对手任何角色从场上驱离。1985年,Jakobs教授在刑法理论中提出了敌人刑法概念。对此,他对手稍后提出了同样论断:他太可怕了,在他结论里,他想要驱走自启蒙时代以来所有法治国家成就。接下来论述将完全从维特根斯

  • 标签: 性观念敌人 敌人刑法 调节性观念
  • 简介:在标签文化中,刑法标签化不可避免。刑法标签化真相是在刑法评价与社会道德评价"为伍"中强行增设义务而限缩权利,因此其不可避免带来了对个体价值过度否定恶果。为此,在尊崇个体价值之中塑造刑法信仰,当是刑法标签化克制价值之途;而在刑法谦抑性之中,建立和完善前科消灭制度和复权制度,则是刑法标签化制度补救。在标签化"宿命"之中,刑法仍应不辱其保障人权重要使命。

  • 标签: 刑法的标签文化 刑法评价 社会评价 个人价值 义务
  • 简介:浙江温岭发生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引起了该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讨论。从实然层面看,该行为涉嫌侮辱罪:颜某在直接故意心理状态下,在其任职教室内,以暴力方式公然贬损幼童的人格,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同时,虐童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属于公诉案件范围。但侮辱罪对儿童人身保护是有限而片面的。从应然层面看,在有虐待罪前提下单设虐童罪会将保护对象人为分割,更不能适应社会中类似虐待行为刑法规制需要。建议将现有虐待罪中“家庭成员关系”扩展为“监护与照料关系”,并将家庭之外虐待行为作为公诉案件。

  • 标签: 幼师虐童 侮辱罪 虐待罪 家庭成员关系 监护与照料关系
  • 简介:刑法教义学是刑法科学核心部分。只有将“刑法任务是维护法规范效力”作为刑法教义学基本互场,才能合理地解释刑法有关规定,才能使刑法教义学解释结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种规范论刑法教义学,要重视解释者个人先见,更要重视解释者群体经验,要让解释结论符合实践理性要求,使解释结论建互在不可辩驳法律基础之上。

  • 标签: 刑法教义学 法规范的维护 法律根据的检验
  • 简介:刑法分则条文以及司法解释中出现多处“明知”,此处“明知”含义有别于总则中故意犯罪规范中“明知”。学界对“明知”、“确知”、“实知”与“应知”含义存在认识上分歧,且难以辨析,致使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明知”标准不一,认定方法各异。文章从规范分析入手,结合语义分析方法,阐释“明知”认定,首先应当以证据证明、发现行为人主观心态为主;其次完善刑事法规范,对“明知”认识程度进行分级,体系化“明知”认识内容,从而解决变更待证事实这一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以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限制刑事推定适用。

  • 标签: 明知 刑事推定 应知 变更待证事实
  • 简介:一切高尚诗都是无限,就像第一粒橡子,潜藏着所有的橡树。1——雪莱格言是简洁而精辟谚语,用以表达普遍持有的见解信念。法律格言是法律文化遗产精华,虽经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它们仍熠熠生辉,不仅成为现代法学家们阐述自己观点论据,甚至作为许多立法理由乃至成为法源。许多现代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法律观念、理念和法律制度都根源于法律格言。可

  • 标签: 张明楷教授 现代法学 阻却事由 雪莱 法律信仰 我国刑事立法
  • 简介:微博犯罪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其中微博作为犯罪对象依然可能,作为犯罪工具最为常见,作为犯罪空间正当其时。微博犯罪对应罪名体系依据行为性质分为三大类型,内容行为、图利行为和其他行为分别对应数个罪名,各自适用情况有所不同;对微博犯罪具体适用何罪应当重视罪状中"关键词"扩容,发展其立案追诉标准。未来需要根据微博犯罪罪名、定性和定量三方面的反思对其刑法策略进行系统完善。

  • 标签: 微博空间 罪名体系 定量标准 刑法策略
  • 简介:一、引言风险刑法理论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以'风险'与'预防'为理论支柱,诠释了刑法体系演变背后原因:具体的如危险犯、持有犯以及不作为犯、过失犯在法典上增加,抽象的如不法理论与罪责理论演变,都可以回溯到'风险'一词而寻得答案。风险刑法理论成为一种新研究范式[1],爆发出惊人解释力,'极大刺激了学术资源投入使其成为最为活跃学术领域'。[2]

  • 标签: 刑法理论 理论辨正 风险刑法
  • 简介:词义动态建构过程是多种认知因素互动结果,词义变迁和新义项产生是社会、认知、语用和心理等综合作用结果。对“晒”词义构建过程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进行研究,力图解释词义变化和词新义产生动态过程和认知推理机制。

  • 标签: “晒” 概念隐喻 概念整合
  • 简介:我国古代法律以“诸法舍体,以刑为主”为体系构架,重刑主义是贯穿我国刑法显著法律特征,我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重农抑商经济传统使得这一特征有着深厚基础。重刑主义推行虽然有利于维护当时统治秩序,但并不符合法律本质,违背了刑法目的,应克服重刑主义对我国刑法不良影响,在严而不厉刑事政策指导下,倡导法律健全发展及轻刑化。

  • 标签: 重刑主义 刑法史 死刑 严而不厉
  • 简介:有罪免刑作为我国刑法一种制度设置,在司法实践中体现为一种独立判决类型。然而,有罪免刑判决在实践中出现了“虚置”与“特设”并存反差现象,特别是免刑在渎职侵权犯罪领域中异化与滥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面对此困境,我们有必要考察有罪免刑制度设立理论基础,整理和分析我国刑法中有罪免刑判决规范基础,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且探寻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完善途径。

  • 标签: 有罪免刑 非刑罚化 刑法谦抑性 免予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