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锉削在钳工技能中的重要性,指出了实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练习锉削时的关键作用,提出了几点关于锉削的教学经验和练习技巧。
简介:汪维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教诗人。生前一直执教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对学生关爱有加,事必躬亲;也曾参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事工,鞠躬尽瘁、仗义执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以政治、神学、诗歌为他灵感的来源。他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推进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提出并倡导'生生神学'。今日中国教会,'基督教中国化'旧题新作,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值此机会,汪维藩老师的神学思想,便能加倍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吾辈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走神学中国化之路的精神。梳理其爱国情怀,并以其自身经历、学效前辈、中国文化、圣经启示等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
简介:古希伯来人并没有系统的、集中的对人的看法(也就是'人论'),《旧约》更没有将'人'当成静止的、绝对的'客体'去进行'研究'。为集中说明《旧约》对人的看法,本文特地基于汪老师的'生生神学'途径,采用主题式方法对这个话题的属灵含义集中做一点探索。旧约》中对人的生命的认知,是集合了情、意、志,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要素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抓住这一点,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就不会陷入'灵'与'肉'对立的、分裂的、非此即彼的状态。《旧约》经文对人的描述,使我们产生一种一亲切感,而不会坠入西方神学主导的'主-客'、'物-我'两分或二元论式喋喋不休的思辨——古今之人,虽然生活条件不同,但人的受造性、人身外心内的困境与挣扎却一如既往。我们要从赐生命的上帝与'有灵的活人'相互联系的角度,结合以色列人的人文历史、生活情景、灵命沧桑,对相关的《旧约》经文进行解读。
简介:本文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汪维藩教授给同工的一封信谈起,初步探究了汪教授神学思想的几个要素:继承前辈的属灵传统、三次蒙呼召的经历、对自己遭遇的认识、对新社会的政治认同、对中国教会的特殊认识、对'三自'爱国道路的深刻领悟和传统文化的熏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在烧伤切痂植皮术临床效果与副作用。方法70例ASAⅠ~Ⅱ级烧伤植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与氯胺酮复合组(DK组,35例)、氯胺酮常规麻醉对照组(K组,35例)。术中均保留自主呼吸,并用面罩给氧。记录麻醉前5min(T0)、诱导后(T1)、手术开始时(T2)、削痂(T3)、取皮(T4)、手术结束(T5)各时间点的MAP,HR,SP02;记录氯胺酮总用量、手术时间、术毕苏醒时间(手术结束到呼唤患者能睁眼);观察并记录呼吸频率和幅度的变化、呼吸暂停次数、有无肌张力增高及肢体不自主运动。术后24h随访,了解术中记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DK组在T2、T3,T4时MAP与K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组在T1、T2、T3、T4时HR与K组相比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氯胺酮用量、术毕至苏醒时间DK组比K组用量明显减少,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两组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K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梦幻现象发生率明显少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一过性呼吸抑制、不自主肢体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病人,DK组有明显的顺行遗忘,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少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麻醉具有良好的临床麻醉效果,副作用明显减少。
简介:汪维藩是当代最重要的中国神学家之一,本文尝试从汪维藩对'中国神学'的理解、汪维藩神学思考的资源、以及汪维藩中国化神学的智慧等三个方面,对其神学中国化的努力作一浅探。笔者认为,在其神学思考中,汪维藩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将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相连接,但同时又不失以圣经启示和基督教传统作为其中国神学思考的规范。中国神学要成为一门中国学问,就应是'践履之学',是'效法基督'、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首先,他认为,以圣经为权威、为规范,应该是在中国做神学的不拔根基。其次,他珍视两千年来的基督教传统,将基督教传统看为中国神学思考的源头之一,任何割断教会传统的中国神学,不会有生命力。再次,对他来说,中国神学家还有自己的思想之井,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能让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激相荡,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去阐释基督教信仰。复次,真正的中国神学必须来自中国基督徒信仰群体和个体的信仰经验。汪维藩神学中国化的智慧可以从他的道成肉身的神学中反映出来。道成肉身是他整个神学的起点,而三一信仰则是他整个神学的基石。他以基督为中心的道成肉身的神学是以上帝和人为两个焦点。在中国神学的戏剧中,既不是上帝的独角戏,也不是人的独角戏,而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他的神学或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神人共在的神学'。他的神学思考在严肃地对待圣经和传统的同时,又严肃地面对一个不断变迁的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这或许也是今后的中国教会神学工作者在神学中国化的思考中,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