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实施零缺陷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以零缺陷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5±4.5)分、(46.5±2.5)分,均优于对照组(53.4±3.5)分、(54.5±6.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缺陷护理模式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了达到护理服务的“零缺陷”目标,护理人员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与培训,锻炼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水平,并强调风险预测意识。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比较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术与开窗减压带蒂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 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100例,接受开窗减压带蒂鼓骨瓣移植术治疗, 100例对照组接受股骨头髓芯减压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的临床指标,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经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研究价值,两组患者对手术满意评价相比,观察组的明显更高,并且各项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股骨头坏死患者采取开窗减压带蒂骨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更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颈椎前路固定手术中,采用 CT检测骨压力范围的有效实施方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李颈椎患者,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 CT辅助下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有颈椎前路椎间盘骨渣摘除融合的患者 23例,颈椎前路椎体全切植骨融合的患者 27例,所有患者手术前采用全麻诱导方式,采用 CT基准术扫描。骨减压操作后,实施二次 CT扫描评估骨减压手术的范围。如果骨减压不当,可以实施追加手术。第三次 CT扫描,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观察术后的 50例患者,其中 24例患者 CT评估第一次减压充分成功,未进行二次减压; 22例患者骨减压后 CT减压不到位,追加了二次骨减压手术; 4例患者骨减压二次不充分,追加了第二次减压。平均每位患者 CT扫描 1.52次。所有患者术后又做了最后一次的 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术后对 50例患者跟踪随访 6个月。术后一周平均恢复率为 60%,无减压不充分导致的二次返修手术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 CT手术扫描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骨压的具体范围,调整骨压不充分的病例位置,实现充分的减压,提升颈椎前路手术效果,缩短患者的愈后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颈椎前路固定手术中,采用 CT检测骨压力范围的有效实施方案。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 50李颈椎患者,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 CT辅助下颈椎前路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有颈椎前路椎间盘骨渣摘除融合的患者 23例,颈椎前路椎体全切植骨融合的患者 27例,所有患者手术前采用全麻诱导方式,采用 CT基准术扫描。骨减压操作后,实施二次 CT扫描评估骨减压手术的范围。如果骨减压不当,可以实施追加手术。第三次 CT扫描,直至满意为止。结果:观察术后的 50例患者,其中 24例患者 CT评估第一次减压充分成功,未进行二次减压; 22例患者骨减压后 CT减压不到位,追加了二次骨减压手术; 4例患者骨减压二次不充分,追加了第二次减压。平均每位患者 CT扫描 1.52次。所有患者术后又做了最后一次的 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术后对 50例患者跟踪随访 6个月。术后一周平均恢复率为 60%,无减压不充分导致的二次返修手术操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 CT手术扫描可以帮助患者了解骨压的具体范围,调整骨压不充分的病例位置,实现充分的减压,提升颈椎前路手术效果,缩短患者的愈后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锁定钢板植骨内固定术与传统普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我院骨科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2 月 收治的 72 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 36 例。 对照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 8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锁定钢板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较好,明显优于普通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简介:[摘要 ] 目的 : 评价Ⅰ期同种异体骨植骨对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0年 -2019年我院 55例锁骨中段严重粉碎骨折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39例单纯解剖钢板固定组,作为对照组,异体骨加解剖钢板组,作为试验组( 16 例)。结果:随访 8-12个月,试验组术后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Ⅰ期异体骨治疗锁骨严重中段粉碎骨折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切开复住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 取 2016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间 来我院就诊 的 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 8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 40例患者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均随访半年,研究对比两组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 er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 实验组 40例患者治疗后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的足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 Bohler角显著优于对照组, P<0. 05,实验组 40例患者发生创口局部渗液、感染、皮缘局限性坏死的机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区别, P>0. 05,但跟距骨关节炎的发生率为 2. 50%,显著低于对照组 (22. 50% ), P<0. 05。结论 :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移位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共 90例,随机分为螺钉固定组和联合治疗组,螺钉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联合治疗组则应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螺钉固定组,同时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螺钉固定组 (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治愈率高、股骨头坏死率低、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骨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骨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骨块片切成2块皮质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骨壁,两骨片间充填自体碎骨,整个植骨区域覆盖异体胶原骨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骨增量前骨缺损大小及骨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骨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骨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骨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骨片夹层植骨技术重建三维骨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移植骨体积变化情况和吸收区域三维分布情况进行纵向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分别于牙槽突裂植骨术前即刻、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拍摄牙槽突局部CBCT,并进行植骨区三维模型重建。通过惯性轴配准对不同时期的颅面部结构进行三维重叠,比较移植骨桥随时间的形态变化特征,同时测量各时间点移植骨体积,计算移植骨吸收率。结果37例唇腭裂患者(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10.53岁),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6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19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12例,裂隙区共计43侧。受试者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44.37%±19.17%和57.68%±18.53%。其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组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率分别为61.46%±12.42%、42.80%±15.84%、29.78%±16.03%(术后3个月)和72.71%±13.00%、58.20%±15.59%、41.83%±14.08%(术后9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骨桥吸收区域分布上,牙槽嵴顶侧和腭侧的移植骨吸收率明显高于鼻腔侧和唇侧。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行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和9个月时的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而单侧完全性唇腭裂高于单侧不完全性唇腭裂。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的术后移植骨吸收程度均在术后前三个月较为明显,之后开始减慢趋于稳定,且移植骨桥吸收区域主要集中在腭侧区和牙槽嵴顶区。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比较伤椎植骨植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对VAS评分及JOA评分的改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2月,64例入选胸腰椎骨折患者均于我院就诊治疗。32例椎弓根组患者手术方案为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2例伤椎植组患者手术方案为伤椎植骨植钉内固定术,分析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后伤椎植组JOA评分高于椎弓根组,VAS评分低于椎弓根组,Cobb角小于椎弓根组,椎管面积改善情况优于椎弓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ONFH的患者30例(32髋)。其中,ARCO ⅢA期17例,ARCO ⅢB期7例,ARCOⅢC期8例,男23例24髋,女7例8髋,患者平均年龄(27.6±3.4)岁。均采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ONFH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自体髂骨瓣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以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优良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大转子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0±5.7)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评定疗效,其中优17髋,良14髋,差1髋,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82.1±4.6)分,显著优于术前[(53.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9,P<0.05)。其中1例于术后19个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股骨头优良率为96.88%,与术前(15.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06,P<0.05)。结论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 Ⅲ期ONFH,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及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椎管减压术,观察组38例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Cobb角、脊柱功能、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37/38)高于对照组(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能减小Cobb角度,改善脊柱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附加侧板和植骨联合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股骨干骨折髓内 钉固定后骨不连患者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44例/组. 一组采取更换髓内钉的 治疗方案(对照组), 一组实施附加侧板联合植骨的治疗方案(观察组).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95.45%, 较对照组更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为 (5.12±0.38)个月, 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附加侧板和植骨联合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效果比较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共收治胫骨骨不连15例,均为Gustilo III C型骨折术后骨不连,在受区获得较好的软组织覆盖后采取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自体髂骨移植进行治疗,其中6例骨膜瓣膝降动脉与胫前动脉分支吻合,6例与胫后动脉分支吻合,3例与胫前动脉主干进行Flow-through式吻合,膝降动脉伴行静脉与胫前或胫后动脉伴行静脉进行端端吻合。术后常规抗炎、抗凝、抗痉挛处理,逐步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每月行X线片检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 29个月,平均11个月,其中14例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1例随访6个月,骨折仍未愈合。术后6个月,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价标准评定,优12例,良2例,差1例。15例患者中,14例均可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1例因骨折未愈合,不能够完成日常活动,根据Paley功能恢复评定标准评定,优2例,良12例,差1例。结论采用游离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供区隐蔽,切取简单,骨不连愈合率高,治疗周期短,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骨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骨性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骨能力提供足够骨量完成骨缺损的结构性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