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运用Copula方法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与各受水区汛期、非汛期及全年降水量的联合分布,并基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大气环流模式的降水结果,用所建模型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丰枯遭遇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汛期来看,汉唐(汉江水源区唐白河受水区)和汉海(汉江水源区-海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增加3.34%~16.48%和2.56%~8.21%,而汉黄(汉江水源区-黄河受水区)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减小-1.97%~9.57%i从非汛期来看,汉唐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小-0.21%-9.42%和0.99%~5.54%,而汉黄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呈增加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增加1.79%~13.28%;从全年尺度来看,汉唐、汉黄和汉海遭遇的丰枯同步频率基本均呈减小趋势,不同排放情境下分别减小-2.88%~10.97%、-1.28%~5.05%和-2.33%~7.01%。
简介: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营?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操刀者来说,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思考题,更是不能回避的实践课题。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大背景下,中国医改向市场化方向进军,县级公立医院也逐渐淹没在这一次浪潮中,公益性几近丧失。2003年“非典”爆发,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再次凸显,“政府主导派”也由此占了上风。然而长期累积下来的趋利机制、随新农合突然释放的就医需求、有限的县级财政,使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履维艰,负责兜底的医保、农合基金也面临崩盘的压力。随着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当前深化医改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能够肯定的是,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爬坡期,纯粹的政府主导或市场化模式,都不是有效的路径。政府之手伸多长、如何伸,才是将改革落到实处的题中之义。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从层理构造、生物活动、特殊构造和鲍马序列4个方面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重力流内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从重力流类型、沉积动力机制和相模式3个方面进行了外部特征的对比,分析了2种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浅水区重力流各种层理发育,生物活动频繁,可见潮汐层理,重力流类型丰富,河流、波浪和潮汐影响显著;而深水区重力流层理单一,生物活动贫乏,鲍马序列明显,重力流类型简单.各种作用微弱,有完整的扇和槽模式。通过对2种重力流成因机制分析,认为深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坡度,而浅水区重力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沉积物的供给。
简介:在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上,一方缺水,一方多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到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而在黄淮海流域的广大北方地区,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十四分之一。能否让宝贵的水资源实现地区、空间上的腾挪,使南方充盈之水滋润北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中央领导层挥之不去的战略构想。南水北调,这一优化中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经过50年勘测、论证,于2002年12月27日付诸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将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