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病例疾病谱,对发热病例做有效方法借鉴。方法:通过回顾发热病人的病情发展特点及治愈情况对发热病人进行分析,以入院接治的发热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地区发热伴出疹性疾病病原图谱构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2017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黑龙江省传染病医院就诊的发热伴出疹性疾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分别对其进行麻疹、风疹、水痘IgM抗体进行检测,并且通过咽试标本进行病毒的分离操作。结果:607例血清标本中进行麻疹的阳性检测率1.65%、风疹Ig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为1.65%,水痘IgM抗体的阳性检测率20.9%,三者全部为阴性的占75.8%,607例咽试标准检测中麻疹病人、风疹病人、水痘IgM抗体阳性的患者分别为10例、10例、127例。结论:目前黑龙江省主要的血清标本检测出来以水痘IgM抗体的检出率最高,应当积极推进水痘疫苗的接种,是防治该传染病的主要策略。
简介:摘要:儿童发热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其早期识别与处理对于疾病的预后及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儿童发热疾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热度、伴随症状及体征,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在分析儿童发热疾病的常见类型,如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等基础上,我们详细阐述了各类疾病的特异性表现,以助于临床快速定位。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儿童发热疾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包括症状监测、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强调了及时、准确的评估对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指南,我们给出了儿童发热疾病的处理建议,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策略,旨在为儿科医师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本文旨在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发热疾病早期识别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优化治疗路径,减少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问题的研究,对疾病的分布以及临床特点进行明确。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6月收治的40例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并且伴有发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其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7.5%,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淋巴结核42.5%,淋巴瘤12.5%,慢性淋巴结炎27.5%。结论诱发青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疾病的因素相当复杂,通常情况下在诊断中,因为其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具有相似性,因此误诊的几率比较大,在实际的诊断中,需要通过对淋巴结通过超声探测以及活检,实现对疾病的确诊,这样就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误诊以及延误治疗情况的出现。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儿童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儿童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伴随咳嗽、喉咙痛、呼吸急促等。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因进行选择,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病毒药物、退热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正确诊断和治疗是确保儿童迅速康复的关键。
简介:摘要:在近年来的疾病谱变化中,不明原因的热症呈现了新的趋势,感染导致的发热病症有所减少,而由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发热现象持续增加,已经成为此类发热病症的第二大原因。这一变化与风湿免疫学科医生的增多、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提升以及风湿免疫类疾病诊断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蒙古医学将所有的发热病症归纳为“温病”,这一分类是蒙古医学所特有的学科分支。根据病理变化的进程,它将病症划分为未成熟期、高潮期以及寒热交替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理论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依据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方法上,蒙古医学拥有其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使用和外部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柴胡类方药在治疗发热病症中效用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收录的80发热性疾病患者,将他们均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解热镇痛、抗感染等西药治疗,观察组40例接受柴胡方剂治疗。本研究的观察指标涵盖了治疗的总有效性、退热时间、CD4+细胞比例的变动、IFN-γ水平的改变及不良事件的记录。结果:在观察组中,治疗的整体有效率达到了95%,这个结果比对照组的75%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患者退热所需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于CD4+细胞比例和IFN-γ水平的改变,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柴胡方剂在发热性疾病治疗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不仅能提升总体治愈率,还能减少退热所需的时长,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发热性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4年检测患有细菌感染(A组)、病毒感染(B组)、系统性红斑狼疮伴细菌感染(C组)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D组)患者各40例。再选取同期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40例健康人。患者各种感染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为实验组,健康检查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细菌组以及红斑狼疮伴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红斑狼疮以及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细菌组以及红斑狼疮伴细菌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提高对发热性疾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红斑狼疮伴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