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三种材料(6%β-TCP/PDLLA,12%β-TCP/PDLLA,纯PDLLA)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CASP)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三种材料制成CASP分别植入臀大肌内。术后4、8、12、16及24周取出材料,行肉眼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摄X线片。结果三种可吸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基本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X线显示随时间推移(6%β-TCP/PDLLA,12%β-TCP/PDLLA)出现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与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符合。结论三种不同配方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中6%TCP/PDLLA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其余两组,12%TCP/PDLLA降解速度快于其余两组。
简介:摘要目的可吸收材料(PDLLA)制成椎间融合器通过将其应用于实验动物,观察其在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情况,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利用猪行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了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实验动物体内融合的不同时间对骨融合情况及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术后1月融合器颜色变白,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3个月融合区域部分完成融合,内部及表面出现塌陷,崩解。6个月融合器大部分降解吸收,仅存少量呈细小碎片状,骨融合基本完成。9个月融合器完全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融合完成。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满足植骨融合强度要求的良好的医疗产品。
简介:【 摘要】 目的: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疗效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 2014 年 8 月 ~2016 年 8 月收治的 6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过程,治疗组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过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痊愈时间等指标结果。结果: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0.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部骨折患者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方式后,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痊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治疗后安全、高效恢复健康。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2月—2018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手足部骨折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4例,对照组实施钢板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26.46%,P<0.05。结论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效果理想,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推荐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于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实行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效果,将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 把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之间,80例进院诊疗的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病患。将其所有人员,划分成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单盲法)。此次研究中,对照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常规钢板固定治疗措施,研究组医疗人员,对其实行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其试验数据,进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实行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如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在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选择可吸收螺钉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实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更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加适合被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硅酸盐可吸收性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5mm、高10mm圆柱形骨缺损,分别置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s,CPC,对照组)和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s-calciumsilicate,CPC-CS,材料组),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行X线检查和HE染色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4周时材料组和对照组材料无降解,HE染色观察材料-骨组织之间均形成纤维层,8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变软,对照组材料降解不明显,对照组和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纤维组织逐渐被新骨取代,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结合面积明显较大,有较多新生骨;12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明显,内部明显发生碎裂,有新生骨长入,对照组材料仅部分降解,对照组材料降解率为32.4%,材料组为45.4%,材料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备单纯磷酸钙类似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力学强度、表面成骨活性和降解性方面有一定改善,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76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为对象,将患者按照计算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钢板螺钉规定,观察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无分析意义;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观察组在术后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经统计软件检验展示出P<0.05的结局,两组存在分析意义。结论在手足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时间与常规螺钉固定的手术时间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足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的效果对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手足部骨折患者8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吸收棒组采用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吸收螺钉组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足部骨折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患者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吸收螺钉组和吸收棒组手足部骨折治疗总有效率相似,P>0.05;吸收螺钉组和吸收棒组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相似,P>0.05;两组感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手足部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均有良好效果,在安全性、有效性和加速骨折愈合,缩短住院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对手足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6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螺钉固定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固定治疗,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患者(7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67%)与对照组患者(8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疼痛、骨折延迟愈合等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67%)与对照组患者(26.67%)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对手足部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在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工作特选取手足部骨折患者50例纳入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螺钉治疗,给予研究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住院时间、痊愈时间及术后肿胀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两组的手术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③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达(4.00%)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16.00%),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在治疗手足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螺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骨折愈合时间为(11.08±1.82)、住院时间为(12.26±1.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骨折愈合时间为(16.89±1.59)、住院时间为(16.58±2.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推广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离体猪后足屈肌腱修复模型评估一种新型内置式肌腱连接器修复肌腱效果。方法用猪后足趾深屈肌腱模型,对于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分别采用内置可吸收连接器(实验组)或双津下法(对照组)予以缝合,采用Instron5848微观力学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2 mm间距形成时拉力负荷、屈服点负荷、最大抗拉负荷、修复刚度。对于取材自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测试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内置连接器法抗拉强度显著高于双津下法,其中2 mm间距形成负荷差值为(17.93±8.66) N(t=7.169,P<0.01),屈服点负荷差值为(12.73±6.66) N(t=6.148,P<0.01),最大抗拉负荷差值为(22.06±12.43)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P<0.01)。结论这种内置式连接器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新型肌腱修复技术,为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望减轻肌腱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