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利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利息本质论"、"利息决定论"和"利息政策论"是凯恩斯主义利理论的主要框架。此后,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沿着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发展。其中,后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重视利率的传统,在利率的制度变迁、开放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模型以及新经济对利率政策的挑战等方面,开辟了有关利率研究的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偏执也阻碍了他们在利率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上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

  • 标签: 后凯恩斯主义 利率理论 制度变迁 开放条件 新经济
  • 简介:<正>焦克明在《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发表文章认为,对于“利”的广义理解应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应当得到满足的需要。可将其区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是由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利,它基本上是由主体人把自然界作为客体,并按照人的需要作用于这个客体而实现的。这个层次的利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即古人所

  • 标签: 儒家义利观 主体人 客体 统治阶级 人的需要 广义理解
  • 简介:孟子其实有两种“义利关系”学说:“以义制利”说和“唯义无利”说,分别对应于论说的语境和游说的语境。在论说的语境中,孟子认为“利”之所得正当与否,要看其是否合于“道”,只要合于“道”,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此外,孟子还表达了对“社会交换”、“士”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原则的深刻见解。在游说的语境中,孟子要说服诸侯们接受自己的学说主张,就只能采取这样的手段:教唆诸侯们借“仁义”之名而谋其“大欲”,反过来希望借诸侯谋其“大欲”而推行“仁义”。

  • 标签: 义利关系 仁义
  • 简介:宋代以李觏和叶适为代表批评义利对立观,主张义利统一论,在提倡大胆言利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义利和合的经济伦理思想,具体表现为坚持本末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宋代反传统的义利思想体系与其时代历史背景紧密相联,并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宋代 义利 经济伦理
  • 简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 标签: “义” “利” 义利之辨 价值取向
  • 简介:义利兼得者慧俞俭报载:江苏通州竹行乡个体客运车主顾维才对台港同胞、离休干部、残疾人免费乘车,现役军人半票乘车。他这样做,旅客很信任,知道收费公道,不会"宰"客,乐于乘他的车,因而无需担心蚀本,反而影响越大,知名度越高,客源越多,营运收入在同行中冒尖,...

  • 标签: 义利 台港 离休干部 营运收入 现役军人 江苏通州
  • 简介: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农工委、市农委在征求基层单位、群众意见时,存在听不到群众尖锐意见的问题。市委农工委、市农委认为听不到意见,就是群众提的无声的意见,没有问题本身就是问题。群众不想讲、不敢讲、不愿讲,归根究底在于缺少一个群众讲真话的好环境,也在于群众讲了真话后有没有用、讲了真话后的整改结果问题。

  • 标签: “村” 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活动 基层单位 群众意见 真话
  • 简介:义利观是审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视角。由西周至清代,义利观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主流思想。

  • 标签: 传统 义利观 以义制利
  • 简介:在现代经济形成的过程中,经济伦理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经济伦理之维的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在经济伦理中,关于义利之间探讨又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本文旨在联系中国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结合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宋代的义利思想的新特点、新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通过该顼研究对我国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做出一定贡献。

  • 标签: 宋代经济思想 义利观 欲望论 经济伦理
  • 简介: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 标签: 朱熹 义利观 义利之辩 理欲之辨 公私之辨
  • 简介: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为中西思想家所关注,他们都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关于义利思想,中西方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重义轻利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同时也是古代西方的传统思想。中西方思想家都普遍重视与强调精神生活,但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却不同。西方学者大多强调通过克服物质欲望发展人的知识理性,求得自由意志、灵魂的改善。中国思想家则强调人的道德理性,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及道德价值的实现。

  • 标签: 义利 精神生活 西方思想家 道德理性 道德价值 整体利益
  • 简介:私人的复仇与公共的惩罚都代表了一种朴素直观的报应正义,但无论在何种社会文明阶段,这都不是也不应成为"独此"的正义符号。死刑和解是一个由多元复杂的运作逻辑支撑起来的命题系统,这其中既有生存的逻辑,也有宽恕的逻辑;既有惩罚犯罪的逻辑,也有救赎生命的逻辑;既有权力有限性的自省,也有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既关乎正义,也关乎人性。

  • 标签: 刑事和解 合法性 罪刑法定 宽严相济 重刑主义
  • 简介: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中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神,社会主义道义精神不主张无谓的利益牺牲,那么邓小平义利学说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 标签: 义利学说 学说探 邓小平义利
  • 简介: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 标签: 义利思想 个体利益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群体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分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辩的章节甚多,为了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子罕言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孔子义利观 《论语》 子罕言利 《左传》 重义轻利 春秋时期
  • 简介:古人把义和利完全对立了.但今天来看.义和利有一致性。比如说合法赚钱、依法纳税.税费再惠泽天下人、依法挣钱,依法纳税.是个取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比如说社会发展方向,股东要分红、员工要工资、政府要税费。

  • 标签: 社会发展方向 依法纳税 一致性 税费 才能
  • 简介:<正>在某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优秀读物评奖会议上,我多次读过黄亮宜同志有关义利问题的论文,这次又得以先睹为快,阅读了他的这本学术著作。我认为该书有利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是值得向读者推荐的。

  • 标签: 义利 学术会议 人民群众 先义后利 传统伦理思想 个人正当利益